破除“差不多”心态

        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凡事不求精确、敷衍了事,“红糖白糖差不多”“陕西山西差不多”,最终因延误治疗一命呜呼。这个百年前的讽刺形象,至今仍在警示我们:作风建设中若甘当“差不多先生”,看似只差毫厘,实则谬以千里。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今天,破除“差不多”心态,锤炼严实作风,既是对工作负责的态度,更是对事业担当的体现。

     “差不多”看似是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实则是侵蚀作风的“慢性病”,其危害渗透在工作的各个环节。

        于政策落实而言,“差不多”会导致执行走样。一项惠民政策从制定到落地,需要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若基层干部抱着“大概落实了就行”的心态,删减流程、简化标准,政策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比如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扶持政策,本应根据各村资源禀赋精准施策,但若搞“一刀切”,将甲村的经验“差不多”地套用在乙村,只会造成资源浪费,延误发展时机。于民生服务而言,“差不多”会伤害群众感情。群众的诉求往往具体而细微,一句“差不多解决了”的敷衍,背后可能是办事流程的梗阻、服务态度的冷漠。社区养老服务中,若对老人的饮食禁忌“差不多”对待,对康复器材的维护“差不多”应付,看似小事,却直接影响群众的获得感。作风上的“差不多”,本质上是对群众利益的“差很多”。于风险防范而言,“差不多”可能引发重大隐患。安全生产领域有句名言:“百分之一的疏忽,可能导致百分之百的事故。”在项目审批、工程监管中,若对安全标准“差不多”放行,对隐患排查“差不多”过关,小问题就会累积成大风险。近年来一些安全事故的教训证明,许多悲剧的发生,正是源于最初那一个个“差不多”的侥幸。

         破除“差不多”心态,需要从思想、制度、能力三个维度协同发力,筑牢严实作风的根基。以“较真精神”砥砺思想自觉,让“差不多”无处遁形。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根源上摒弃“差不多”的念头,才能在工作中追求卓越。要通过理论学习、案例警示,引导干部树立“工匠精神”,把每一项工作都当作精品来打磨。在政策研究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服务群众时多想几个“怎么办”,在检查验收时多查几个“有没有”。就像科研人员对待实验数据那般严谨,在工作中做到“差一点不行,差一分不要”,让“精准”成为思维习惯,让“较真”成为行动自觉。以“责任闭环”强化制度约束,让“差不多”难成气候。要建立清晰的责任体系,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岗、落实到人,明确“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标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精细度”“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让“差不多”的工作得不到认可,让“精益求精”的努力得到激励。同时,要加强监督问责,对因“差不多”导致工作失误、群众不满的,及时纠偏、严肃处理,形成“失职必问责、问责必从严”的震慑,让“差不多”在制度面前无空可钻。以“能力提升”夯实作风基础,让“差不多”没有市场。过硬的本领是拒绝“差不多”的底气。要针对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比如在基层治理中,通过案例教学、现场实操,让干部掌握矛盾调解的技巧、政策解读的方法;在项目推进中,通过专业培训、导师帮带,让干部熟悉流程规范、风险防控要点。能力提升了,才能在工作中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杜绝“差不多”的敷衍。

        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差不多”与“差很多”之间,隔着的是责任与担当,连着的是事业与民心。每一名干部都应时刻警醒:摒弃“差不多”心态,追求“最精准”目标,以严实作风把每一项工作做细做实,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交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答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