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读后感受过于深刻,竟花了一天时间洋洋洒洒地写了近万字,故分成几篇文章连载,以便于阅读。
希望读者,即使没有读过此书的读者,和我一起走一遍对于“自我”的寻找之路。
这一篇有点长,但是是我觉得最有感悟的一篇文章,对我很有帮助。
五、接纳所有,找到“我”生命的解药
第九章是故事的结尾,它以悉达多的好朋友乔文达与悉达多都步入年迈之后,乔文达去找他探求的再次相遇,以悉达多的感悟作为故事的升华和总结,应是故事最为精彩的部分。在文章开始前,我想抛出几个经常问自己的问题,“我”是谁?一切是不是虚幻不存在的包括“我”?有没有怀疑过别人的言辞和思想?为什么会感到焦虑痛苦和不快乐?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故事讲到年迈的乔文达已成为了一名德高望重的高僧,但因一生追求探索仍未获得安宁,他听说有位船夫是位圣贤,便前往渡口,但他没有认出悉达多,直到悉达多提醒他记起在河边守护的那个熟睡的人时他才想起。悉达多笑他一心只求探索,只关注探求的目的,但还是一无所获一无所纳,错过了眼前的事物。乔文达问悉达多:“你可有指引、帮助你生活的信仰和自己的学问?”悉达多回答:“自离开佛陀之后,我有过很多老师,名媛,富商,赌徒,还有在河边守候我的僧人都是我的老师,但我所学最多的是这条河与船夫瓦稣迪瓦,他对命运的深解有如佛陀。”,乔文达以为他在开玩笑,悉达多说:“我并未说笑,我说的是我的认知。
读罢,有没有觉得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也是如此,小时候的玩伴,读书的同学,工作的同事等等,在同样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里,在各自的生命之河里平行地各自经历着,也许有些人一生不再相遇,但偶然相遇时,总会感叹彼此的变化,有的人豁然安宁,有的人却面相狰狞,我们总是好奇对方的想法,却发现彼此的认知早已不相同。智慧这个东西吧,靠书、靠法义、靠别人去讲,都不如自己去体验去感悟来的更为深刻,因为那是通过自己内心转化之后的只属于自己的智慧。正如我读《悉达多》,一边吸收着书本的知识,一边结合自己的体验,通过深度思考后,才能转化变成自己的领悟和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悉达多说:“真的反面同样真实!也就是说,只有片面的真才得以以言词彰显。所以佛陀宣法时,不得不将世界分为轮回和涅槃、幻象和真相、苦与救赎,而我们周围和内在的世界却从未沦为片面。尚无一人一事完全轮回或者彻底涅槃,也无绝对的神圣或者绝对的罪孽。之所以如此,因为受制于幻象,相信时间真实存在。我时有感悟时间并非实在,世界与永恒、苦难与极乐、善与恶皆为幻象。时间被终结,人视过往、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为同时。这时,一切皆为善、圆满和梵天。在我看来,时间存在一切皆好,死如同生,罪孽犹如神圣,聪明等同愚蠢,一切皆有定数,一切只需我的赞赏、顺从和爱的默许。这样于我有益,只会促进我,从不伤害我。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哇,这段话简直就是醍醐灌顶。有时候我经常会想也许有“神”(西方可能叫上帝东方可能叫佛祖)站在一个整体的高度,俯瞰着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看的最清楚最整体,而人看到的往往都是片面的,只是看到自己看到的其中一面,因为看不到全面而感到焦虑,如果人也能站到可以看到世界整体的高度,那么看的就是十分清楚和明白的了,也就什么都能放下了,什么都能接受了,会对自己的焦虑恐惧不安噗嗤一笑,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安宁。然后你会发现看到什么问题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之所以会焦虑不安因为时间存在的幻象,但如果相信时间不存在,一切便都是当下,一切都是好的,一切都有定数,所以我们应顺其自然,找到“我”生命的解药--学会接纳所有一切,去热爱和接受这个世界。
悉达多说:“我爱石头、河水、爱所有我们可见并可以求教之物,但我不爱言辞,学说于我没有价值,它们没有力和柔,没有颜色和棱角,没有气味和味道,它一无所有。世上并无涅槃,涅槃只是个言辞,言辞只会阻碍你获得安宁。或许你说它是思想,较于思想,我更重“物”,正如瓦稣迪瓦,多年来他信奉河水,学习河水,向它讨教,他不知道风云鸟虫都同样神圣亦可赐教,他步入林中时已了悟一切。我并不为”物“是否虚幻而忧虑,连我也可能是个幻象,因此,我同“物”并无区别。我因此而觉得它们值得热爱和尊重——我们并无区别。于我来说,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我的爱之言辞悖于佛陀的言辞,但是我同佛陀的信念一致,他怎会不了解爱,他熟知人性的无常、空幻,却依然深爱并倾尽一生去助佑、教导世人,他爱事物胜于爱言辞。他的作为和生命重于他的法义,他的仪态重于言论。”
看到这里,我豁然开朗。突然之间,想到自己也曾经因为一些人的言辞有过怀疑,让我焦虑让我不安,我也曾怀疑过一些思想,让我限于矛盾和挣扎。然而,思想和言辞都只是表象的输出,假象,只有自己感受“物”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天地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只要我思考,我都可以从中学习。我是谁啊?万千世界都是“物”,连“我”都是其中一“物”,我爱万物包括“我”自己。如果时间是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都是虚幻不存在的,连“我”都是虚幻的,所以烦恼焦虑恐惧什么呢?上一篇文章中就说了,一切的本质和当下才是生命的意义啊,当下的我才是真实的存在,好好感受当下,爱万物,爱自己!联想到我最深刻的体验可能就是我刚从互联网公司没完没了的加班逃脱出来的时候,透支完身体差点没得癌,当被医生告知要做两个手术,我躺上手术台打完全麻麻药的那个时候,什么都变成了虚幻,万物都变成了虚幻,我也变成了虚幻,而当醒来的那一刻的当下,我的感受才是最清晰最真实的。
回到故事最后,乔文达鞠躬道别悉达多,有些奇特的想法他并不能马上领悟,他觉得佛陀的法义明了简洁易懂,不含任何古怪疯狂或荒谬的内容。但是又发现悉达多的目光、手足、皮肤、头发,他周身都释放着纯洁、安宁、光明与祥和,像佛陀一样的神圣。乔文达带着矛盾疑惑的心情吻向悉达多的额头做告别,他看见了了万千世界的脸以万千方式交织在一处,相爱相恨,寂灭重生,变化新生,所有形象和脸静止、流动、漂游与融合,有如一种水的形式与面具,这面具是悉达多的脸,他看见面具的微笑同时覆盖万千新生与死亡。当一切形象,一切将成者、存在者和过往者的脸,万千幻象从表面退去后,只剩下悉达多的微笑,平静而轻柔,或慈悲,或嘲讽,正如佛陀的微笑。
“唵”——我竟不由地也从脑海里冒出了这个声音,我感受到蓝天、白云、大地、小鸟、去世的父亲、令我又喜又忧的孩子、可爱书友们的微笑、成功失败,争吵辩论......我好像也看到了无数自己的脸,我觉得一切皆圆满,我从未感到如此的喜悦,我从没有那么的想要热爱这个世界,好好的爱自己!现在的我愿意接纳所有的一切,去感受和经历一切美好与不完美,去体验一切酸甜苦辣,这一生将会是多么的丰富啊,这一生绝对不会白来。原来我苦苦寻找的生命的解药,一直都在“我”自己的手里!
这本书读完了,我的读后感连载也即将进入尾声,我感觉自己好像和黑塞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和悉达多一起走了一次寻找自我的旅程,不管我有没有找到自我,我都觉得很开心,我不是佛陀,我也达不到佛陀的超然和安宁,我依然在进修和学习之中。我现在进入不惑之年对这本书的感悟可能是这个样子的,但我知道等我到天命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之后的每十年再来读此书时,感受肯定又是不一样的。
最后,我想以黑塞的一首诗结束这篇超长的读后感,也感谢所有关注我的读者和粉丝有耐性地读完我写的文章。
“我们的这一生,都要自己上路,路过踌躇满志,路过困顿怀疑,路过傲慢无礼,路过世俗功利,路过爱与不爱,路过幡然醒悟,路过接受理解,路过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