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瑞丽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根本法则应该是像云朵推动云朵一样地靠人的精神力量去影响他人的心灵,促进他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几乎所有家庭都会在孩子受教育方面焦虑。很多家长信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箴言,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孩子离开学校就是辅导班,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自从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双减政策,取消了大部分的课外辅导机构以及学校给与繁重的家庭作业,孩子才有了一丝轻松。可是这样的教育政策又引来更多的家长焦虑,焦虑孩子影响学习成绩,担心孩子的中考,高考失败,焦虑孩子的未来。甚至对现在的教育感到了迷茫。
其实,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培养孩子,最后大部分人是失败者。这是当前社会焦虑的表现,是我们的社会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很多人把上名校当作家庭、父母、孩子成功的典范,而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帮助他不断成长,不断超越自己,更幸福地活着,做到了这一点,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通过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能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仅发生在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无论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还是更加重视家庭教育,每一个环节都能成为课堂。用好这些课堂,不仅能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对老师和父母来说同样也是一种进步和成长。知识性的系统学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以亲子共同活动为主体,比如亲子共同游戏,共同去读一本书,然后交流分享,共同去看一部电影,然后讨论交流,还有父母和子女促膝长谈等,这些可能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这将成为父母和孩子共同的珍贵记忆。
在学校教育的课程中,注重小学生心理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从个体发展的教育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发展有三方面意义。
一是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是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生处于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才最容易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逐渐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品德。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青少年,往往易于接纳不良的品德或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从而逐步形成不良的品德。
三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的生活与发展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张能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地生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面向全体中小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将“生活技能”列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现在很多父母不让儿童进行家务劳动,怕耽误学习时间,显然这是错误的观念。其实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相反还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我们应该为教育部门以国家课程的形式率先引领劳动教育点赞。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毫无疑问,劳动课程如果持之以恒必将提升一代代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家庭教育走出偏重知识教育的误区,回归生活教育的正道,绝不意味着生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对立,而是寻求一种平衡,因为平衡的生活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家庭进行生活教育、学校进行知识教育、社会进行实践教育,这三种教育相辅相成,这种结构完善而严谨的平衡教育才能为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开设劳动课,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家务劳动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家务劳动教育一定是在家庭里进行,而父母则是最好的教练。父母的劳动教育观念与方法,对于孩子劳动态度和习惯的养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以往的教训不可忘记,如有些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劳动作业,甚至以弄虚作假的方式做秀,这些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才能理解劳动的艰辛和意义;只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劳动,才能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观;只有长期坚持劳动,才能养成劳动习惯,而这样的劳动教育才会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总之,把孩子还给孩子,让孩子做孩子。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不剥夺孩子享受童年自由快乐的权利,同时,也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还原教育本心,做学生启迪生命的导师,让孩子自然生长,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璀璨的明珠,他们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