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知道自己是谁,有些人永远都没有想过自己是谁,人生的这条路上只有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时才会获得前进的力量。
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是:父母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也不知道孩子是谁,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都是在这种循环中生活着。举个例子可能更能清晰地描述这种常态,如果妈妈是鸭子,鸭子喜欢吃小鱼小虾,擅长游泳也不怕寒冷,但是妈妈生了一个像兔子一样的孩子,这孩子爱吃胡萝卜也爱打洞。但是妈妈身边有许多优秀的游泳类的资源,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利用自己辛苦多年建立起的资源,于是妈妈要求孩子也去游泳但是妈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兔子,生活中他不喜欢吃鱼虾,他喜欢吃胡萝卜,打洞和短跑。但是母亲出于一切都是为你好,一切都是爱孩子的旗帜,硬生生地将具有兔子特质的孩子放到游泳池里面,当兔子放到游泳池时她差点被淹死,由于抢救及时才得以重获生命,妈妈看到孩子确实不行才迫不得已放弃这方面的培养,后来妈妈又生了一个妹妹,她属于鸭子特质,妈妈对于妹妹非常的欢喜,所以妈妈经常跟姐姐说,你看你的妹妹多么优秀,所以姐姐就一直生活在跟妹妹的对比中,慢慢地姐姐更多地是自卑以及对妹妹的反感,姐姐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好的鸭子同时在她内心深处非常喜欢兔子那种类型的人,因为兔子是姐姐天生的气质所以内心深处她是渴望兔子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姐姐一直扮演假鸭子,到了结婚的年龄,能够吸引姐姐的男生基本上是兔子类型的,对方呢以为姐姐是鸭子,当结婚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彼此都是假的,都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个类型,他们开始了对彼此的改造之路,最后他们谁也改变不了谁,因为世上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存在,后来两个人又生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是猴子的特质,他爱玩爱动爱吃香蕉爱蹦蹦跳跳,但是由于妈妈小时候对于鸭子的痛苦,所以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痛苦,于是她决定再也不让孩子走自己的路,所以她不允许孩子游泳。由于妈妈没有满足到兔子的哪些特质所以妈妈就希望孩子能像兔子一样,但是妈妈也像她的妈妈一样不知道孩子是跟自己不一样的,他是个猴子。所以大部分的人就如同上述情境一样,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对方是谁的状态中度过混混沌沌的一生,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在40岁左右找到自己的喜好。就像网络上曾经流行的一个段子一样,因为男孩小时候没有香蕉吃,所以长大后男孩特别爱吃香蕉,因此为了表达对心动女孩的爱,他买了一车香蕉送给女孩,但是她却很生气,因为她对香蕉过敏。还有一个段子是:在一个晚秋的早晨,一个小女孩穿了一件羽绒服去上学,其他同学问她,你很冷吗?女孩回答说,我不冷但是有一种冷,是妈妈说你冷。
爱,如其所是的样子。应该就是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也知道他人是谁,当别人跟我不一样时,我是如何对待这份差异,是认同他人的不一样,还是强迫别人如我一样。鸭子就做好鸭子,兔子做好兔子,猴子做好猴子,他们都是动物但是特性不同,我们都是人类但是特质不同。如果你的孩子是苹果就让他成为最甜最红的苹果,如果你的孩子是西瓜就让他成为最园最大的西瓜。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相同的是尊重他们的差异,爱他们如其所是的样子。
当你面对孩子无能为力时就如同你面临工作时的无能为力,不是孩子不够好,不是工作很困难,是因为你已经不具备做这件事情的能力,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孩子的特质就如同孩子无法更换父母一般,我们只能做的是:如果孩子是个苹果,我把这颗苹果树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并不断地用心打理,修剪而不是把他种在阴暗无光的地方。我是苹果这是我的命,我长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照看我,这就是运之所在了,孩子的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