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致敬“贝尔”,据说,是他老人家发明了电话,电话大大提高了人与人沟通的效率,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贝尔估计没有想到,电话经过100多年的变迁电话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我们现在把电话称作手机,智能手机,各种功能、各种应用,现在的电话绝不仅仅是沟通工具。它更像人的第207块骨头,像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长在我们身上了,形影不离,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它。
我们对手机的关注胜过对眼睛的关注,明明知道看多了伤眼,却还是欲罢不能。手机已经超越物质层面存在,没带手机,会让人紧张,焦虑,甚至不安全感。早晨出门上班,最悲催的事情莫过于找不到手机。
我们爱手机,胜过爱自己,胜过爱孩子,每天看,时时看,给他穿好看的衣服和防摔盔甲,给他擦脸,给它敷面膜,贴身保护,悉心照料。无聊的时候我们总是把它拿起来看,但是越看越觉得无聊。
如今,我们对手机的依赖已经超乎想象,不夸张的说甚至已经成瘾,瞬间可以摧毁人的意志,它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和蔓延,最开始还是年轻人,慢慢到老人,最后荼毒我们的孩子。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对面,你却低头玩手机。这种事太司空见惯了,有一天我在一个小饭店吃快餐,旁边有两个小情侣对坐着,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但是他们的手,他们视线从来没有离开过手机,手在不停的点、刷,眼睛一动不动盯着屏幕。
整整一刻钟,他们总的对话数不超过5句,分别抬起头的次数不超过3次,互相对视0次。由于我就一个人,坐在他们旁边,无意间听到了一些他们谈话的内容。
他们应该是在安排一次马尔代夫之旅,男的在查攻略,女的在查机票。吃到最后一口的时候,男的说了句话,差点让我喷出来,“我的护照半年内到期,不符合出国签证的要求,还是去海南吧”。我真想说,花那钱干啥,你们哪也不要去,彼此认真的看看对方,他(她)才是最美的风景。
我和老婆不止一次被朵朵吼,:“爸爸、妈妈,把手机放下”。一听到这话,我们对视一下,莞尔一笑,乖乖地放下手机,给孩子赔礼道歉。
被孩子指出来这个问题,真觉得无比惭愧,无地自容。明明是在陪孩子玩,可是,眼睛、手、心都在手机上,都在朋友圈里,在微信群里,其实,坐在那里陪孩子的只是一坨肉。
还有一次,我独自陪朵朵玩,她在那里玩乐高,我一边应付着她,一边刷着公众号的阅读量,刷着粉丝数。其实我知道此时就算我把手机按到报废,那个数也不会动。可是忍不住还是去按,整个那一个晚上,虽然孩子没怪我,但是我自己心烦意乱,好像生病了一样。
人总想,可以像电脑一样能够多任务操作,对于人来讲,这叫三心二意,不仅不能提高效率,而且会导致当下所做的质量下降,最后就是忙乱。
在饭店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小孩子总是坐不住,又哭又闹,这时,“神器”登场了,来来来,宝贝,给你玩一下手机,娴熟地把手机往孩子眼前一摆,孩子如获至宝一般,左戳一下右划一下,沉迷在那乱花渐欲的世界,忘记了哭泣,忘记了父母,忘记了自己。他们终于又可以安静的享受美食了。
孩子哭闹,手机来抱,大人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法宝,当然也留下了后遗症。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习惯,手机变成了游戏机,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游戏的快感逐渐代替现实世界的存在感,后悔的父母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开始抱头痛哭。
放下手机,从我们自己做起,既然这么爱手机,可以把手机“供起来”。下班回到家,我和老婆的手机都放到衣柜的最上面,除了有电话来了可以听,其他一律不能碰,孩子睡着后,才能拿下来。
在办公室里,把手机放到离自己2-3米远的地方,最好中间还有个障碍物,当你忍不住想看的时候,起码要费点功夫,也许你刚站起来,或去拿的路上,就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去碰它,手头那个方案还没完成。
看吧,放下手机并不难,只要我们内心真的想放下。把自己投入到当下真正重要的事情中,把自己的眼神投放到那个美丽的姑娘身上,把自己的手和心转移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其实是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回归到现实,回归到家庭,回归到工作,回归到当下。
其实,手机是无辜的,手机本身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我们如果把一切归罪于手机,如果去抱怨发明手机的人,无疑是大错特错,这只能是为自己的堕落找一个借口而已。
手机是我们的好朋友,不厌其烦的解决我们的问题,找不到路可以问它,中午吃什么可以问它,联络、沟通、表达、拍照、记事、闹钟、手电筒、购物、生活,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手机做不到,我们真应该好好感谢它,好好爱它。
手机的本质是工具,罗永浩说的对,那就是个“锤子”,锤子能发挥什么作用,要看他的主人怎么使用它,在工匠手里,敲敲打打可以凑出美丽的乐章,在马加爵手里它就变成了杀人利器。
对于孩子而言,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教育、提醒和督促,手机是沟通工具,是学习工具,是生活工具,是分享工具,用它提升自己,以免他们被手机捆绑,变成手机的奴隶。
需要丢掉的不是手机,而是那颗不能自已的心。
(罗总,可否谈谈代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