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原名马三保,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云南,原本也有一个富裕且幸福的家庭,祖父和父亲都远渡西洋,去过麦加朝圣,因为他们一家都信奉伊斯兰教。
郑和从小就喜欢听父亲讲朝圣途中的一些惊险经历和万里之外异国他乡的奇人异事。于是他从小就喜欢航海有关的知识,立志有朝一日,乘风破浪,朝圣麦加。
但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派傅友德、蓝玉远征云南,当然也取得了胜利。有胜利方就有失败方。马三保在这次战争中不幸沦为战俘,虽然他年仅才11岁,当时儿童战俘的待遇是被阉割,马三保也没有幸免。
从此,他跟着明军南征北战,北方的风雪,大漠的风沙,只有十一岁的年龄,可想而知,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
想到这,真是鼻子酸酸的,十一岁的孩子,在如今这个年代,那是在父母庇佑下幸福地度过童年时光。而这个孩子,跟随军队,死里逃生,受尽磨难。不过所幸的是,残酷的战争,磨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希望和信念。
度过了五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他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这个人就是朱棣。朱棣看出了他的坚毅和聪慧,让他做了贴身侍卫。从那以后,他就跟着朱棣在靖难之战中出生入死。在郑村坝之战中,朱棣用了他的计策,连破李景隆七营,大败南军。
之后朱棣登上皇位,赐马三保以“郑”姓,也跟郑村坝之战有功有关,之后他改名为“郑和”。
郑和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名留青史,并非他苦难的童年和少年军旅生涯,也非在战争中的功劳,而是他七次下西洋的伟大事迹。朱棣之所以派郑和出海,除了寻找建文帝,还有就是当时中国正处于强盛时期,他想让郑和肩负威服四海、胸怀天大及和平的使命。
当然,郑和也不负重托。
郑和在第一次出航,34岁,途经爪哇国内战,其中一方误杀了他们船上一百七十多人。这在当时,郑和带领二万七千八百余人,而且是航空母舰,火炮火枪等先进武器的情况下。可以说灭掉爪哇国易于反掌。
但郑和遇事冷静,目光长远,并没有予以反击。他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克服自己的愤怒,这不是懦弱,而是很明智的做法。事实证明郑和确实很了不起。从这件事,也体现了郑和的冷静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终点站是古里,现在印度的科泽科德,之后五次下西洋主要是和平交流和官方贸易;
他第七次下西洋时,已是两鬓斑白的花甲之年,在返回途中经过古里时,去逝,古里也成了他人生的终点站。
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西洋各国与明朝的良好关系,传播了中国的威名,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宽容。
1、调节国家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2、收拾拦路抢劫的国家,把国王抓回中国坐牢;
3、带其他国家国王来中国观光;
4、带回了长颈鹿,当时中国人以为是麒麟。
看了郑和的人生经历,真的不得不感叹这位从小从苦难中长大,虽经受了常人所不能受的苦难,但他并没有沦为残酷冷血的刽子手,而是成长为一位战争经验丰富,处事冷静,心底宽广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
明成祖朱棣真的没有看错人,郑和也不辱使命,为中国外交和贸易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