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隐遗密》九真要第廿四章:常物承天亖之日用式一(5)

日用以當用,為之不得不為,君子凬也。日常小省而愼,病呿所以清龢而不病。見其而憐,憐當而不惡。見其而義,義當而不激。見其而同,同當而不頪,天之悳也。悳在我而天地同之。玅在心而周圜沖之。

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黄帝内经》中有“人与天地相参”的观念,认为人的生理活动和健康状况与天地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密切相关。《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讲述了情感的自然流露和适度控制,体现了中庸之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大学》中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从个人修养到家庭、国家乃至世界的治理过程,强调了个人行为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统一。

释译:

在日常生活中,君子会根据实际需要和适当性来行事,他们的行为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多余的造作或勉强。日常生活中应该时常反省自己,谨慎行事,避免因为放纵欲望而导致的弊端,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和谐,避免陷入困境或疾病之中。看到别人有困难而产生同情,同情应当适度而不是厌恶;看到正义的事情,应当适度地维护正义而不是过激;看到相同的事物,应当适度地认同而不是盲目归类,这是天的德行。

德行在我心中,而天地与我同在。天地奥秘在于心灵的深处,而周围的一切都能与之和谐。

故天不善其反,反作則重而為危。地不善其毒,毒用則利而為害。

《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天地之德在于生养万物,即使是看似有害的事物也可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它们构成了完整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庄子·养生主》“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超越自我、功名利禄的境界,暗示了即便是在有害之物面前,人也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超脱,这是顺应天地之道的表现。《黄帝内经》“夫五运六气,为万物之宗,天地之变,四时之序,病之所由生也” ,疾病被视为天地自然变化的产物,虽然有害于人体,但其存在与自然界的五行六气、四时更替紧密相关,体现了“天地之道”。《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福相依、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即使是有害之物,也可能在某种条件下转化为有益的,体现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万物相生相克的“天地之道”。《吕氏春秋·贵生》“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道的生生不息,即使是看似有害的物质,也可能在循环转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释译:

天不喜欢反复无常,反复无常会带来严重的危险;地不喜欢有毒之物,但当有毒之物被滥用时,原本可能带来的益处就会变成危害。


故人之害物物亡,而禍於人。計之於人,反其道而生果,果生而後天妬。

故生善微,微善安,安善止,止歸於靜,靜以處,天地於龢。

故日以常,常曰平,平乃龢,龢乃周,周乃同,同乃一。一,大化之形也。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如果天地之间的寒暑和风雨不符合自然规律,将会引发灾难。“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教育对于民众而言,如同调节温度的寒暑,如果教化不当,则会对社会秩序造成伤害。“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也”,古代君王通过音乐来治理国家,如果执行得当,民众的行为就会与道德相吻合。“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尽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表现出多样性,但它们都是由统一的法则和君主所统治,体现了天地之道的和谐统一。“圣人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圣人的行为准则体现为淡泊、简朴和温和,这些品质与天地之道相契合。“渔者曰:‘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真正的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而是用心和理。


释译:

人对万物的伤害会导致万物的消亡,而这种消亡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灾祸。人们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如果这些行为违背了自然法则,即便短期内获得成功,最终可能带来不利后果。

因此,善良的行为往往始于细微之处,细微的善行能带来安宁,安宁之后应懂得适可而止,停止于静谧之中。在静谧中生活,人与天地就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因此,日常应该是常态,常态就是平衡,平衡就是和谐,和谐就是周全,周全就是统一,统一就是一体。一体,是宇宙变化的形态。


是以天用虛致,地以生致,物以常致,人以龢致。龢,天道所宗也。

释译:

天空以其虚空包容万物,大地以其生机滋养生命,万物以其常态维持平衡,而人则应以和谐的态度与世界相处。

和谐不仅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更是宇宙法则的核心所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