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界有个共同的观点,孩子是情绪的俘虏,他们捕捉到什么情绪就会和什么情绪联盟,而且孩子都是捕捉情绪的高手,敏感而精准。
当发现父母动作、语气和态度里有指责、抱怨、不耐烦等负向情绪的时候,他们马上就会让这些情绪成为自己的,然后带着这样的情绪和父母对抗。
想让亲子沟通更有效,王小骞在《妈妈知道怎么办》书中建议父母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和孩子沟通时,父母的神态表情要保持平静,态度温和;肢体语言也要注意,不能摔摔打打,夹带火力。
第二,和孩子沟通时,父母的语气口吻要保持平和,尤其是张嘴说出的第一句话,这往往决定着本次沟通的成败。哪怕孩子做了让父母再生气的事情,也不能上来就发火。
有分析发现,90%以上的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都没耐心听完孩子的话,就急着按照自己的理解,迫不及待地表露态度或者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多半还会对孩子加以训导。
结果,常常是父母误解了孩子,孩子感到极大的不被理解,甚至委屈、愤怒。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不听话”父母用错了倾听的方法,他们开启的是“优越感倾听”模式。
什么是“优越感倾听”?
就是听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不自觉地带着一种优越感,“我是你爸、你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所以我懂的也肯定比你多,你就不用说那么多了,都听我的!”“我是你爸、你妈,还不了解你?你一撅屁股我就知道你要拉什么巴巴,不需要你说那么多,我全知道,听我的!”
父母的心理预设,像一根强有力的绳索,把父母往“说”上牵拉,同时“关闭”耳朵,下一秒就进入张嘴打断孩子、替孩子下结论、对孩子施加评判和“教育”的状态。
倾听孩子要“十目一心,用耳为王”,就是要用眼睛专注地看着孩子,用耳朵专注地倾听,把嘴闭上,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孩子。
全球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关于同理心倾听给出过这样的观点,每个人都有一种想要对别人的话进行评论的自然倾向。
比如,当听完演讲后,一个人说:“我不喜欢那个人的演讲。”
这个时候,其他人的自然反应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评价这句话,比如说“我也不喜欢”或者“没有啊,我觉得挺好的”。
而同理心倾听,是当别人发表了一个观点时,我们应该给出的反应是:“为什么呢?我想听听你的观点。”
接下来,你会发现,无论我们是否认同对方的观点,都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王小骞非常认同并且推崇“同理心倾听”,运用这样的倾听方法,我们可以解决很多看起来很困难的亲子沟通难题。运用同理心倾听有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眼睛聚精会神地看着孩子,做到“十目一心,用耳为王”。
我们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或者眉心,然后用耳朵认真专注地倾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容器,不管孩子说什么,我们都先放进去。
同时,把嘴闭上,把说话的权利完全交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重,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
第二,重复孩子说的话。
只要简单重复就可以,比如重复孩子最后一句话或半句话,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确实是在认真听。
第三,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去理解孩子说的话。
不要用自己的惯性思维去解读孩子的话,而是真正站在孩子那边,去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
不明白时要问孩子:“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第四,全程保持语气平稳、态度温和。
尽管技巧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孩子的态度,这是孩子能够真切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