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反思维比喻成一条河流,一条河要流动起来,需要3个条件:
1、落差产生的张力;2、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3、不断补充的源头活水。
其实,人的思维发展也是如此。张力就是目标,河道就是行动的方法,源头活水就是与现实的接触。如果没有目标人就不会有行动地张力;如果没有方法,目标就只会制造焦虑,而不会引发有效的行动如果没有跟现实的接触,思维就会变成头脑中僵固的规则,而不会有什么发展。所以,我们的课程也会从目标、方法和现实的接触三个方面来讲怎么发展自己的思维。今天我们先来讲讲目标和张力。
什么样的思维,能够产生持续行动的张力呢?对改变而言,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改变很难持久。
曾有一个读者写信跟我讨论改变的事。她已经颓废了一段时间,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颓废,有一天,她发誓要改变自己。她说:“当天,我就制定了满满的计划,一项项高效率地完成了。第一天我很开心。第二天下午,我觉得有点累,没有完成当天的任务,我有点沮丧。第三天,我又开始拖延,当天一项任务都没有完成。第四天我开始思考这么做有什么意义----我的生活就是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吗?这些无趣的任务又有什么意义。
哦,意义。看来我缺少一点价值感,一点奋斗的理由,一点梦想。于是,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思考诸如“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我开始关心起人生的意义来。
我觉得这个读者对人生意义的寻求也不会帮她走出怪圈,而会变成又一轮颓废、拖延、沮丧和振作的开始。
也许你也经历过像这个读者一样的循环:打满鸡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最后又回到了颓废的状态,等着下一次再打满鸡血。
那么,这个读者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也许你想到了,她需要有一个目标。但其实这个读者也是有目标的,她的目标就是“我不想让自己这么颓废”。可是,这个目标为什么没能给她带来持续的动力呢?
创造才能制造持续的张力
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叫《最小阻力之路》,作者罗伯特.弗里茨,他原来是个作曲家,后来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写了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作者区分了两种产生张力的结构:创造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结构。他说:“只有创造的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结构,是没有持续张力的。”创造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就像画家想画一幅画,作曲家作一首曲子。他有一个确切的东做出来,这就是创造的结构。
反之,如果你用的不是创造的结构,而是解决问题的结构,那么你就会陷入刚刚我们据说的读者所面对的那种困境。
她的目标是“别这么颓废了”。可是,她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好的目标------她前面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她的目标------她的前面没有类似一幅画这样确切的东西。她的动力来自问题本身带来的焦虑。
只要她的努力一有成效,焦虑就会缓解,焦虑带来的张力就会消失,张力一消失,她努力的动力就会减少直到问题重新让她变得焦虑,这种张力才会重新积聚起来。所以才会出现从打鸡血到颓废的不断循环。
怎么才能打破这种循环呢?
一些人想到的策略,是拼命夸大问题的严重性,通过谴责自己,制造焦虑,以获得动力-----只要问题在,那动力也总会在。所以稍有懈怠,他们就会恶狠狠地自己说:“问题已经很严重,如果你再不改变就完蛋了。”
可是,当他们这么做,在强化动力的同时,也强化了问题本身。为了保留这种动力,他们不敢让问题好转,只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悲观。
所以,也许有些人也取得了外人看来挺成功的学业或事业,但从心里,他们并不敢认同享受这些成功。他们需要问题和挫折作为动力,持续鞭策他们往前走。这样的结构显然不能持久。
而创造思维制造张力的方式,却非常不同。
以我自己为例。有一段时间,我一直有拖延的毛病。我很不喜欢这种拖拖拉拉的感觉。为了治好自己的,我还专门写了一本小书《拖延症再见》。但我的拖延症并没有治好,于是我打算写《拖延症再见2》。可正当我要动笔的时候,我的拖延症忽然不治而愈了。
是我找到了治疗拖延症的秘方吗?不是。是因为我开始准备这门课。也就是你们看到的这门课。
从我构思这门开始,它就变成了我心里一个很重要的未完成的事件。我读书、收集资料,我的脑子里都在想它。我变得紧张又有效率。
这跟我凭空想怎么克服拖延症的办法,是非常不同的。如果让我凭空努力,哪怕我想出再多克服拖延的方法,也不会有效。
为什么创造型思维会产生足够的张力?《最小阻力之路》的作者,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答案。他说,是因为爱。
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当这门课还只是我脑子里的一个构思、一个念头的时候,我就很受它。因为这门里我关心的问题,有我想讲给你听的东西,我有足够的张力把它从一个理念变成现实。
想要把它完成的冲动,变成了一种持续的张力。这种张力不会让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我没完成它,这种张力就会持续存在。
你越是爱它,越是希望它问世。这种张力就越大,它就越会推动你持续行动,直到最终把它完成。这就是创造的的思维结构带来的张力。
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也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是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解决问题了,为了完成梦想,你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行动的动力。你真正热爱的目标才是这个动力的来源。
创造型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根本区别
创造型思维把事情分成了简单的两部份:
一是我想要完成的作品;二是我所面临的现实。
前面我们谈了第一个部分,下面我们来谈谈我们与现实的关系。
也许你会想,我也想有自己的目标,我也想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是我所在的现实不允许该怎么办呢?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曾有个朋友来咨询我,说他想去从事研究工作,可是他现在经济有困难,没法继续去继续去读书深造,只能做一个他不那么想做的工作。
暂时没钱去追求梦想,这就是一个事实。
创造的思维,并不是让我们忽略现实,相反只有正视现实,才能实现自己想要创造的东西。相反,创造型思维会让我们用一种不同的目光去看待现实。
创造型的思维,会把这个事实看作是创造的条件限制。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限制,我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而解决问题思维会把这个限制看作是成立的前提。如果我遇到这种限制,那也许我就应该放弃目标。这是两者的区别。
一个创造型思维的人可能会想:“我想要继续去读书深造,可是我现在确实没钱,怎么才能实现我读书深造的目标呢?如果钱真是我创造的前提条件,那我要先去挣钱。”
当他在挣钱的时候,他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的。
可是一个解决问题思维的人会想:“现在我连钱都没有,还谈什么读书深造,这压根就不现实。于是他就放弃了自己的目标。”这就是创造型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根本区别。
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两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而解决问题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去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来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实际的,该树立怎么样的目标。
大部份的人都是从现实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想要的东西来思考现实。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自然无法突破现实的限制,也就没有持续的张力了。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今天,我们讲只有创造型思维才能产生持续行动的张力。创造型目标制造了张力,而张力能够产生持续行动的动力,帮助我们去有效地应对和组织现实。
打一个比方,创造一个东西就像生一个孩子。生孩子的过程,自然也要克服很多痛苦和压力,但是你并不需要自己努力,你只要爱这个孩子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