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进入某教育论坛,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马上被这里的勃勃生机所吸引。
论坛上优美的文字不断地感染和鼓励着我,特别是《案例写作:让我一步步走向成功》等的帖子。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自己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于是试着把自己刚工作时的一个经历写下来发到论坛上。很快,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回帖鼓励。
之后,我更加努力地在论坛上读帖学习,也大胆回帖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这样,在这个家园里,建立主题帖,积极与网友交流,自己也渐渐地喜欢把自己在工作中的点滴,困惑与感悟等敲打成文字,再发到论坛上。这,就是我写作的开始。
在这个过程中,我时常有着与许多班主任教师相同的困惑:自己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工作,这平凡的工作无非就是上课,班级日常管理等,都是些琐琐碎碎的小事情,还有这机械而单调的工作,哪里有东西可写?
“写生活,写自己。”这是许多网络上的同行的建议。于是,为了写,我就“千方百计”搜集“可能写”与“值得写”的东西。
慢慢地,我形成了在工作中处处留心,时常反思的习惯。还逐渐体会到,要想在平凡工作生活中发现、挖掘亮点,在细微处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就得有敏感的心。也深深知道,有了思考的习惯,能帮助自己更多更好地发现问题,再经过思考,从而有写的内容。
一天放学时,我从四楼下来,在二楼发现八年级某班的一个学生在踢教室的门。这种情况要是在以前,也算不了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调皮的学生毕竟还很多。
这个学生看到我,马上停止了,背过脸去,我感觉他的脸有不好意思做错事了的愧疚之情,我也没说什么,心想他一定知道自己做错了。
过后一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一定要批评的。就是“这一想”,使我觉得有了写作的题材,马上把事情经过与感悟写下来,这就是在《班主任》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不批评,又何妨?》的形成过程。
还有一次,同事李老师说起他班有一女学生特别烦――经常逃学、旷课,在课堂上捣乱。她父亲在外,母亲在家但管不了她,多次家访也没有效果。现在跟她说话她也不怎么搭理了,所以想让我找个机会跟这个女生谈谈。
不久,我值日时发现她迟到了,低着头要从我面前走过去。我说:我们聊聊吧。她停了下来。我不是责备她,而是心平气和地和她谈,她的态度很好。
因为我不是一味的责怪她,而是理解她。渐渐地,她也谈到了自己的家里的情况,我们的交流有了一定的效果。我想:为什么她这么容易就接受我的劝导了呢?我与班主任李老师的教育有什么不同?经过一番思考,写下了《把教育“藏”起来》,发表在《班主任之友》上。
用心观察与勤于思考这一双“慧眼”还能帮助我更好地工作。我更加留意学生们的表现,更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思考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尽量去“挖”更多教育的内容。
一次上课发现某学生的眼神不专注,像是心神不宁的样子。下课后问他,他支支吾吾说没事,只是休息不好。我觉得不是那么简单,又悄悄问了一个与他要好的同学,才知道是高年级的某学生要勒索他,还恐吓说不要告诉老师。
于是我及时采取措施,报告学校并调查有关情况,把事情解决于萌芽状态。为此我还得到了学校的表扬。这,又是写作的内容了。
是的,我们的工作、生活,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题材,坚持书写,就能让我们更加留心生活,有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有爱思考的意识,就会使自己的眼睛变得更加明亮,帮助自己积极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