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总会给人设置许多困境,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与折磨,引发各种负面情绪。心理成熟的成年人需要训练自己的应对能力,无论是通过解决外在问题,还是调节、转换内在心态,使得自己在困境下生存。
但是当下许多成年人,他们对于困境无能为力、感到颓丧、心存不满而随意指责社会。这部分人的心理并未成熟,如同“巨婴”,重复着孩童时期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的影响漫长而顽固,下文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人在幼年时,行为通常受到父母与师长的制约与规范。在幼童的认识中,父母等大人代表着权威,树立起规则,让年幼的自己在限制中活动。由于孩子缺乏为自己言行负责的能力,限制可以提供保护。因此孩子无意识地接受,持有什么样的想法、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是合规、安全的,于是他们服从、依赖、受控于权威——让权威的意志代替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他们遇到困扰时,也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权威。
这种反应模式存在于童年,是正常的阶段性反应模式,然而在许多人成长的过程中,始终都无法跨越这个阶段。成熟意味着自主地行使意志、认同对言行的控制力,并对言行负责,而不是持续地忽视主观能动性,被推动着前行。只是许多人不能发挥出自己作为成年人的力量,在心理上还停留在孩童时期,此时代替父母“控制”他们的,可能是上司、工作、社会等外在对象。
当他们难以在生活中感到顺遂,那些外在的对象则代替了他们自己,为一切困扰负责,成为被谴责的一方。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自己的“好”与“坏”并非源自己的建设性行为或破坏性行为,而是外在力量替他们做出的选择。这是一种受害者情节,认为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无法做出主动选择,被迫接受各方面的“安排”,要是生活由于“安排”脱离了正常轨道,所有的问题都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受到了外界的迫害。
即便将过错安放在其他对象上,他们的内心还是会由于缺乏掌控感而产生巨大的焦虑,他们确信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获取想要的事物,无法建立自我认同感,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无根,反之又加深不安。并且,他们还会将这种无处遁逃的痛苦再一次转嫁到外界——那个替他们“安排生活”的对象。
他们感到痛苦,却无法识别痛苦真正的来源,这将他们深深陷在恶性循环的泥潭里,带给他们对于“拾起自我主动权”的恐惧、对于掌控自己人生的消极抵触,扼杀自己的改进能力,让他们继续做一个无法对自己负责的孩童。
以上为“巨婴”行为的内在逻辑。要做一个合格的大人,需要捡起自己的力量,而解决问题是一个需要持续的训练过程。
正确地处理恐惧与焦虑,首先需要承认一个事实:自己并不是一个儿童,因此有义务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有义务通过自己的力量应对难题。其次需要学会接纳,接纳包括两个方面:接纳不够坚韧的自己,理解人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坚韧的;以及接纳客观现实。许多人并不清楚真实现实的样子,他们对现实有过多不切实际、站不住脚的看法,因此认为自己没有被合理对待。现在开始则要认识、理解世事,放弃那些向外推卸责任的意愿。
生活中遇见的每一件事都是属于自己的,即便自己并不喜欢。就像人最终无法拒绝自己的某一部分,人也不要试图拒绝属于自己的磨练。生活中降临的好或不好,都是自己成长的契机,即使是经历长期困境与磨难,人也是在此之中向内扎根,洞悉自己的需求,打磨自己的心性。明白这些事实,人才会真正承认自己的力量,主导自己的人生。
在一生当中,人要容许生命带来各种事件,包括压制自己的苦难,持续训练自己,通过一种圆融的智慧、有弹性地接纳与应对困境,做对自己负责的主体,而非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唾骂外界带来的伤害,或是沉溺在无法掌控人生的焦虑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