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陶壹一
等公交车的时候,对面马路走来两个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拎着一捆书,放在等公交车的队伍前,放下后转身就要走了,女子感谢老人的帮助,说:“谢谢您,您走吧。”老人笑着说:”别说您走了,应该说您往回走吧。“
好有寓意的一句话。您走了,对于年龄比较大的老人来讲,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走了,就不会回来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中国的字,还有词语的喻意,博大精深。尤其是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这样就搞得学中文的老外,始终都是云里雾里的,不明就里。
你走吧——这个词语,如果细细琢磨起来,此喻意就会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人的意识会不自觉地偏向这个字眼。所谓意识决定行为,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身体长期有毛病的人来讲,更是忌惮这个词。胸心宽广的人也许不太在意它,但毕竟大多数的老年人会忌讳引申这个词语的。
有时,人生就是这样微妙,明明知道结局就在那里。他人看的也很明白,这条路,每个人最后都要走的路,可是我们就是不愿意直面去迎接它。
爸爸今年81岁了。有时我陪他出去溜达时,时不时有人会问起:“老爷子,多大岁数了?”爸爸总是抢着回答,85岁!?我狐疑地望着他,忍俊不止。等人家走远了,爸爸悄声告诉我,73、84都是人生的一道坎,所以我就说85岁了。好机智的回答,看来在他内心深处是非常介意年龄这个问题的。
不管再伟大的人,也逃脱不了命运的定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死亡面前,我们无法面对的是它的未知,所以会一直恐惧它。而直面衰老,迎接死亡,又有几个人能坦然接受这个事实呢?看着自己日渐衰退的记忆、失聪的耳朵、掉光的牙齿、步履蹒跚的步伐、佝偻前行的身影、反应迟钝的大脑,生命被时间一点点的吞噬,尊严的丧失、脆弱的产生,内心无法接受,才是最大的症结所在。
阿图.葛文德曾说:“衰老是我们的宿命,而死亡是我们终将面对的现实。我们不愿思考这种可能性,结果,大多数人都没有为之做好准备。”
最近读了威尔•施瓦尔贝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在得知母亲胰腺癌晚期后,威尔一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件事并自然地跟母亲沟通。偶然的一天,他们开始阅读同样的书,为了在母亲之后的化疗中两人可以一起探讨这本书。两个人的读书会就这么开始了。
在固定进行的读书会期间,他们开始了一段阅读广度和人生深度的对话之旅。从热门惊悚小说到经典畅销书,从诗歌到悬疑故事,从异想天开到精神层次探讨……穿插着作者对儿时的回忆、母亲的不平凡经历、各自的人生际遇,借阅读,他们探讨了勇气、信仰、孤独,感恩、学习倾听甚至葬礼等多个话题,分享着各自对文字和生命的态度和观点。最终,他们可以真诚地交换彼此对死亡的观点了。正如作者所说:书让我们彼此更贴近,让我更了解母亲的一生和她的选择。
当我们在与生命中最至亲的人永远告别的时候,我们会选择怎样的方式?作者对于诠释母爱的方式与信念让我佩服,也为他陪伴母亲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的行为而信服。
人的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不是物质的富足而是精神世界的共鸣。当作者与母亲做最后的告别时,所流露出的真情才是最值得珍藏的。当生命不朽,唯有灵魂尚在。
生命的长度注定不能延长,那我们就要增加它的厚度和深度。诚如作者所说;“好的生活品质,比延长生命更重要。”
时光仍在流逝,我们终将老去。如果有那么一天,我愿意平静地接受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结果,与生命做最好的告别。与书为伴,与心交流,只愿优雅地老去,而不是孤独地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