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很久以前就常常听到身边的书友说起,怀着好奇心去碰撞的第一种方式是-听书,短短的4至50分钟的讲解,已经让我自觉相见恨晚,几乎全时聆听都能使人产生联想,会不由自主的一一对应上生活中的各种沟通交流,各种大大小小不同的相处场合。此时最直观的感受是冒冷汗,不知的时候种种生活行为显得那么自然,对非暴力沟通达到认知的冲突后,之前的自己简直就是暴力沟通的自动生产线,既停不下来,也形式各样的散发着暴力沟通的天然气息。
对于沟通,自父辈的教育,身边的沟通环境,乃至学校学习从来不会让你察觉暴力沟通的气息,最常见的就是直观感受,代代传承,对“有效”一词的理解,在教育年幼的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都是根深蒂固的打或者逃的原则,而一直忽视自身真实的需要,更加忽视对方真实的需要。情绪的表达,更以隐瞒不报为荣,相互的指责,给对方施加愧疚的压力,更是司空见惯,生生不息。
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正是披着外衣的暴力沟通所诞生的产物吗?回过来观察,这竟然是每个人都习以为常的一本经书,同时也愿意把它念下去,更为甚者,念上一辈子。而从来没有想过,也没有质疑过,不是经书难念,不是没有真情实意,只是不曾被质疑,不曾知道方式方法罢了。
《非暴力沟通》一本书,几百页纸,外加文字的拼凑而已,真有如此让人叹为观止之力量?非也非也,它从来只是书,冰冷而整齐有序,最底层发挥效用的是我们的心,一颗热忱,真诚,善良,有爱的心,或爱自己,或爱别人,没有满足这最基本的要求,都是空中楼阁,披着伪善的外衣而已,这也告诉我们,书本的方式方法只是告诉我们更好的爱的表达方式,并不是以招制敌,孙子兵法,36计,机关算尽。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观察,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心中所想皆为虚构,真正的观察是不带我们的观点评判,不以以往经验,更不以未来的猜测,否则人们更善于听到指责,而非真正的事实,这个表达方式是我们需要注意学习的要点之一,否则沟通在一开始就会往暴力的方向行驶。
感受,表达感受往往是沟通中最容易忽视的,最常见的是把感受的表达,转换成指责对方的语言,简单易行是我们的天性,指责最直接,从而避免我们去探究内心深处的声音,避免直视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是一种修炼,善于表达感受也是人与人互相理解的重要桥梁。
需要,每个人都会在不同时刻有不同的需要,亲人之间,夫妻之间的亲密方式,亲子之间的相处方式,朋友,工作中也是。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真实需要,清楚的知道别人的真实需要,不是关系融洽的最便捷的路径吗?这同样需要我们经历,转换表达的方式。
请求,请求和命令有着天然的误解,注意措辞,首先能避免一半以上不必要的麻烦,其次请求务必具体到时间,到位置,到结果展现,最后不勉强不让对方有愧疚,才是请求意义所在。
表达感激,这是书中最后一章的内容展现,因为看到最后,自然记忆最为深刻,看完书后,才知道表达感激也变得极具挑战,有趣且好玩,需要前因后果,详细分析,而拒绝简单粗暴不明所以。这样的感激更能快速拉进关系,让双方都真正有所收获,也明白努力的方向,这才是一次真正有效的感激。
用时仓促,下次分享一定更加细腻而富有色彩!心中所想即能所写,是我的写作目标!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