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命运

    查尔斯•都希格的《习惯的力量》一书,二十二万六千字,我利用了班车、睡前、早起时间,四天里看了五个多小时完成第一遍,并在微信读书里留下了六十五张笔记卡片,当时只感觉蛮多金句,蛮精彩,蛮受益。接着将卡片里的笔记抄一遍时,又深入理解了一些,这时候感到大脑里的结构太散太松,没有头绪,想着写书评时,不知道用什么线索连起来。带着这样的想法第三次翻开书,把文章中的二十多个实验案例,一个接一个排起队,分门别类放在篮子里,有了一种把书“读薄了”的感觉。

    自认为有多年阅读的“习惯”,可今天真正要写书评的时候,却不由得看了三遍,还是犹豫着不敢下笔。

    本书并没有为读者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它只是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的框架,看清楚习惯的机理,指导我们去试验如何改变习惯。

    如果我们要想改变习惯,一要有决心去改,二必须有意识地去努力寻找驱动着你的习惯每天发生的暗示和奖赏,找到它们的替代品。为了讲清楚这个理念,作者精心挑选了二十多个实验和案例。

    一、习惯与记忆、逻辑一样,一旦在大脑形成,就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虽然我们往往意识不到,但可以通过调整习惯的各个部分来重塑习惯。

    实验者,五十岁的尤金•保利患有病毒性脑炎,在大脑受创伤后,他被清除了大部分记忆,能记住的新信息都是一分钟之内的。尽管他记不起自己的朋友、亲人、年龄,但他身上依然还有在年轻时养成的各种习惯——起床、煎鸡蛋、回被窝、玩收音机,这种同样的事情他会重复做。

    另外一个实验,科学家打开被麻醉老鼠的颅骨,将能记录大脑最细微变化的微小传感器植入其颅腔中。然后让它在迷宫里走动,随着老鼠学会如何穿越迷宫,它们的思维活动开始减弱,行进路线变得越来越自动化,思考越来越少。基底核取代了大脑的工作,习惯开始发挥作用,大脑灰质平静下来,而去进行其他思考活动。

    如果我们学会去创造可以压制这些习惯引发的常规神经活动,也就是控制习惯回路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坏习惯压制到幕后。

    二、通过暗示、奖赏、信仰来改变习惯。

    霍普金斯在推销“白速得”牙膏时,他激发了一种消费欲望,让牙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让暗示与奖励的机制产生效果,用以驱动习惯的回路。本来牙膏对“清除”牙齿垢膜没有什么帮助,但广告让消费者感觉到它,垢膜成了一种暗示,而漂亮的牙齿变成了奖赏,这样的暗示创造了新习惯。

    同样,本来设计用以去除异味的“纺必适”,被推销人员塑造成了增添味道的东西——这种产品不是主妇用来去除脏衣物的所有味道,而是一种在所有东西都已经打扫干净之后,收尾时使用的空气清新剂。他们创造了渴求感,让消费者产生了所有东西在有亮闪闪的外观的同时,也有好闻味道的欲望,这让纺必适在市场上大卖。

    第三个实验是酒鬼比尔•威尔逊的戒酒过程。“匿名戒酒互助社”迫使他建立一种新的惯常行为,让他每天晚上有事可干,而不是酗酒——他可以在聚会时放松自己,谈论他们的焦虑。事件的诱因和回报还是一样,只是行为改变了。

    而医师让沉溺于“咬自己指甲盖”习惯的曼蒂回家做一件事:随身带一张索引卡,每当感到习惯的暗示,即指尖的紧张感出现的时候,就在卡片上打个钩。一周后,带回来的卡片上打了28个钩。她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做记号的意识已经超越了她咬指甲的习惯。一周后,她只咬了3次指甲,打了7个钩。一个月后,咬指甲的习惯再也没有发生。

    橄榄球教练邓吉坚信球队取胜的关键也是改变球员的习惯。他让球员在比赛中不要做那么多选择,而是训练他们自动地、习惯地对情况做出反应。如果他可以让球员养成正确的习惯,球队就会记得比赛。

    要改变旧习惯,必须处理掉旧的渴求感——要保留以前同样的暗示和奖赏,并通过插入新的惯常行为来满足这种渴求。而且,习惯替代法有时也会在关键时刻失效,只有当作为替代的习惯和其他因素配合时,这些习惯才会永久持续。比如信仰因素。一旦人们学会信仰某种东西,这种信仰就会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将改造过的习惯回路变成永久性行为。

    四、树立影响成功的核心习惯,从而影响其他行为。

    美国铝业公司新任总裁奥尼尔将“零工伤”理念,作为他接手时考虑的首要要素,这也必须是工会、高管和所有人都认同其重要性的因素。他聚焦安全问题带来的小成功,建立了能融入新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因此造就了企业中一股各种创意争相涌现的风气。

    为了找出在游泳比赛这种以毫秒取胜的竞技运动中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细微优势,泳坛悍将菲尔普斯的教练不需要控制菲尔普斯生活的每一方面,他只需要着重于一些和游泳毫无关系,但和塑造正确思维有关的因素。他设计了一系列动作,帮助菲尔普斯在每场比赛前保持平静集中,菲尔普斯只是按照程序办,他的习惯在引导他,真正的赛事只不过是他那天早就开始了的行为模式中的一环,他毫无疑问会获得胜利。

    五、利用意志力、事故和危机来重塑新习惯。

    星巴克教育的核心紧紧围绕着一项重要的习惯,就是意志力的培养。他们的培训教会了特拉维斯•里奇如何生活,如何集中精力,如何按时上班,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在困境发生之前想好解决措施,然后在困境来临时依法处理。最关键的是,星巴克传授给了他意志的力量,重塑了他的人生。

    而罗德岛医院的医疗事故、英国国王十字站地铁火灾,都凸显出医院和政府机构的制度习惯存在的机能障碍,这样严重事故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从另一方面看,这样的危机是如此宝贵,有时候应该让人感觉灾难将至,而不是让其就此淡化。事故发生后优秀的领导者往往会抓住源自危机的可能来重塑习惯。因为在变动动荡之中,组织习惯会变得极具可塑性,足以让人重新分配责任,创造出更加公平的权力均衡。

    六、……

    这是一篇严谨的,求证求解的科普文章。作者通过一个个看似孤立的案例,深入挖掘隐藏在后面的动机和规律,从而找出如何克服坏习惯,创造好习惯的秘诀——找出惯常行为,用各种奖赏进行试验 ,将暗示隔离出来,制订出改弦易张、重塑习惯的计划,并用信仰和意志力去强化它,在危机中寻找改变的可能性。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瘾君子”,酒瘾、毒瘾、烟瘾、……这些颓废的习惯,摧毁了人的意志,让人陷入泥沼而无法自拔,打乱了生命的正常轨迹,让我们在穿梭不息的人流中张惶无措,轰然倒下。

    但是这本书告诉你,习惯不仅仅是被大脑器官所固化,有它有生理上的起因,更多的,它还是后天刻意练习的结果,尤其当我们运用心理学技巧,反复训练影响成功的核心习惯,辅以培养意志力和信仰去助力,习惯将会展现出立竿见影的强大力量。

    这,就是我对于这本书的理解。接下来就学以致用下吧。

    早晨五点半,天还没亮,心里就开始打鼓了,是跑步还是赖床?两个念头,像两个小妾一样,来来去去地拉扯,无法抉择。突然瞥见平整地摆放在床头的跑步衣物(昨晚提前放好的),势均力敌瞬间变成了二比一,如果还需要,那就再加村上春树的一句话,“因为今天不想跑,所以就要跑”。三比一,足够了,箍好腰包系好鞋带。出门了!

    周末上午明媚的阳光从窗外钻了进来,俯瞰楼下车来人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WORD已经新建,网课视频也已打开,旁边新沏的绿茶散发出淡淡清香,今天将会是高效充实的一天,我在心里暗暗默念。时间,像光影一样,悄无声息地从东方慢慢地,慢慢地朝西走着。可是桌上的手机无时无刻不在干扰我,心里不时拿起来刷下抖音,看看跑友,瞅瞅简书的冲动。狠下心把手机请出书房,让它安静地呆在客厅一上午,并决定以后这样的动作提前就要做好。当窗外的微风和日照逐渐升温,背上肩上脸上微微泛红,大脑里出现四个摇摇欲坠的小人儿——昏昏欲睡,八只手拖着拽着,让我一定要躺一躺,歇一歇。往常也许就会“从”了她们,毕竟周末的暖阳,周末的心情,都比较适合懒一懒。还好今天预定了小动作——每隔四十分钟,或者那些个小人儿跳进脑海时,站起来,哑铃三十个深蹲,或者二十个手臂弯举。张牙舞爪,虚张声势的样子,吓得她们落荒而逃。

    小小的习惯,解决了久坐的腰酸背痛,赶走了慵慵懒懒。

    晚餐要七分饱,却经常被丈母娘的精湛手艺惊得目瞪口呆,手足无措,前功尽弃,于是必然要带着饱胀的上腹和悔恨遛弯,而这样深的悔恨,往往是九公里或七千步也无法消除的。

    那么今天就换个步骤吧。无论多忙,十五点增加一个苹果;下班后脱下工服先喝杯水,饭半小碗,放在旁边;先吃菜,再喝汤,最后再端碗。你会发现,半心半意,刚刚好。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运用……

    生活中每段人生的成功和失败,都或多或少地和我们的习惯关联在一起。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个宿命论的观点被这本书,被这些实验和案例打破了。从此以后,决定命运的不再是性格,而更多取决于我们正在培养或是已经改变的习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