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仕明对谈尹建莉父母学堂
学堂:
您所推广的催眠是什么?
黄仕明:
很多人误认为,催眠就是让人睡过去,甚至会导致自己的意识被他人操控。
但我们说,催眠并不是睡过去,而是让一个人从更深的地方醒过来;不是让一个人失掉意识,而是帮一个人调频到身心良好、更有创造力、更清醒的状态。
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是一种不松不紧、努力而无需多想、专注而又放松的状态。
学堂:
具体到家庭教育当中,如何理解这种状态?
黄仕明:
你看现在很多家长呢,就太紧,在一个问题里面不停地钻进去,控制、唠叨、指责、抱怨、生气、暴怒,那就表明他太紧。
但也有些家长躺平了,我管不了了,你爱怎样就怎样吧,就太松了。
这两种状态都不是有创造力的状态。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手握一只小鸟,太紧了,鸟死掉了,太松呢,鸟飞了。
如果家长重复使用太紧或太松的状态,就会导致在一个负面的模式里面打转,问题没有解决。
如果我现在跟你说,“千万不要想柠檬,一定不要想黄色的柠檬,不要想柠檬切开的滋味哦”,你在想什么?
学堂:
我满脑子都是柠檬,甚至会咽口水。
黄仕明:
对了,当我这样说的时候,你会自动屏蔽“不要”,脑海中不断浮现柠檬的画面和滋味。
那同样的,家长们是不是经常说这样的话:
“我不要我的孩子这么不认真。”
“我不要我的孩子玩游戏。”
“我不要我的孩子功课这么差。”
“我不要我的孩子不听话。”
……
家长就在通过催眠,创造他不要的东西。
你去观察公园里带小朋友的年轻妈妈,当她喊“不要跑”,孩子就跑得更快了,当她喊“不要爬”,孩子就爬得更高了,当她喊“不要摔倒”,话音未落孩子就摔倒了。
为什么?
因为孩子的潜意识会自动删除那个“不要”,只收到“跑”“爬”“摔倒”这些有画面的指令。
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在不停地给孩子做负面的催眠,所以说父母就是孩子的“催眠大师”。
学堂:
有负面的催眠,是不是就有正面的催眠?父母如何才能利用催眠帮助到教育和生活?
黄仕明:
我先说一个小故事:
我是我家三兄妹中的老大,可是当我读初中的时候,还是全班最矮的小男生,只有140cm。其他同学都可以骑自行车上学了,但是我太矮了,家里那个28寸的单车根本骑不了。
于是每天上学放学,就是我挫败感最强烈的时候,所有同学都从身边呼啸而过,只有我一个人很羞愧,恨不得钻到洞里去。
一天放学回来,我正羞愧得不知道怎么办,一进屋,却看到我爸爸站在客厅中间,张开双臂说:“哇,欢迎我们家里第一位初中生!”
爸爸脸上绽放着笑容,我所有的挫败、羞愧在那一刻都不见了,爸爸用他的态度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承认
还有一件小事我印象也很深:
因为我是家中老大,从小就非常关心家里的事情。
初一的时候爷爷生病,下床不方便,我正好住在他的楼上,就每天晚上不敢深睡,竖起耳朵听爷爷的动静,以便随时扶他去小便。
这件事我从未告诉父母。
有天散步的时候,爸爸看着我的眼睛说:“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小男孩。”
哇,爸爸的脸洋溢着爱,我不知道怎么说,好像当时一下就得到了关于“我是谁”的一种身份认同。
从小到大,爸爸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他温柔的凝视和深深的看见,就好像一件隐形的美丽的披风环绕在我们周围,内化成我们看待自己的眼睛。
我想说,如果亲子之间一直带着爱的连接感,父母能够给孩子创造这样一件隐形的美丽的披风,那么孩子是不会放弃自己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从小被暴力的、非人性的对待,他就会变成一个暴力的人,暴力对待自己,暴力对待他人。
学堂:
从您讲的故事当中我听出一个关键点,即:回应的方式——
是不是父母回应孩子的方式,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催眠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决定了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
黄仕明:没错。
本来孩子的能量是完全向世界打开的,这个小生命没有任何对自己的负面评判。
当一个孩子初生到一个家庭,他自然会跑来跑去,这里摸一摸,那里碰一碰。
这时如果妈妈呵斥:“不要跑来跑去!你看你把家里搞得多乱!我上班这么辛苦,回来还要服侍你,你就不能乖一点吗?”
孩子的能量遇到一个负面回应,孩子就会拥有这样一种信念——我不够好,我不够可爱,妈妈不开心是我的责任。
孩子天真的探索、流动的好奇心就会被压下来,他就变成活在头脑里,每天想着:我怎么做,妈妈才会喜欢我呢?我怎么做,妈妈才会开心一点?
然后孩子远离了自己,每一天都是为别人而活,不再懂得爱自己。
或许他长大一点就会来找心理医生,因为他有很多的压抑,很多的不开心,处理不好和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有时候还会大爆发。
学堂: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孩子诞生之初,是没有所谓自卑还是自信之分的,因为他头脑里根本没有各种评判,是后天家庭环境中父母的一次次反馈塑造了他。
有些孩子一直得到负面反馈,积累的负面状态越来越多,就慢慢演变为低自尊;有些孩子总能得到正面反馈,积累的正面状态越来越多,自尊自信就越来越强?
黄仕明:
非常同意。
当一个孩子说“爸爸,我好害怕呀”。
爸爸回应说“有什么好害怕的!别人都不怕,为什么就你怕!”
害怕就变成负面的,孩子就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应该害怕。当害怕来了,孩子就压抑。
爸爸的回应,制造了孩子内在的分裂,这种分裂会内耗掉孩子很多能量。
但如果爸爸的回应是——
“哦,孩子,你觉得害怕吗?做一个深呼吸,看看这个害怕在身体的哪个部位呢?让爸爸摸一摸。
哦,那里有一个害怕先生,他想对你说什么呢?他是想提醒你保护好自己、照顾好自己呀。那谢谢他吧,谢谢他吧!”
爸爸这样回应,孩子就停止了内在的分裂战争,就可以回归到平静的状态,充满创造力。
无论你是谁,你做什么工作,达成了多少业绩,拥有多少财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你都会感受到悲伤、挫败、孤独、脆弱、无助。
情绪本来没有好坏之分,都是生命自然的面向,是我们的回应决定了体验的正负。
学堂:
父母的回应方式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决定了孩子是充满创伤、将来活得障碍重重,还是较少创伤、生命展开得平静顺利。
黄仕明:
是的。
抱着欢迎、接纳、感谢的态度,能量就会自然流动开,就不会形成创伤,变成未来的障碍;
可一旦你给它一个反向的、抗拒的力,它就流不过你了,一个创伤就形成了,就会让你不停地在那个地方轮回、打转。
不如一视同仁,对任何的发生说:“我愿意接纳你,你来到我的生命中肯定是有意义的、对我有帮助的。现在让我聆听,你想对我说什么呢?”
父母回应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问题是变成更大的问题,还是说问题转化为资源。
学堂:
可是往往家长自身还处在焦虑紧张的状态,在许多的当下,难以做到积极地回应孩子,怎么办呢?
黄仕明:
当家长自身处在焦虑紧张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神经肌肉锁结的状态,就代表你过往的经验、用过的方法已经无效了,你的意识的头脑已经没有解决方案了。
这时不妨后退一步,应用催眠帮助我们调频身心状态,打开一个身心空间,让问题有一个安身之所,给问题一个家,像一个妈妈抱着受惊吓的孩子。
那么你可用的智慧和资源就不再局限于意识的头脑,而可连接到比头脑更深的地方——潜意识。
询问自己:现在,我最想创造的是什么?然后聆听潜意识的智慧。
无论是亲子关系、亲密关系、自我关系,还是前途事业,都需要我们借助催眠,连接身体和潜意识,应用更完整的智慧来面对。
学堂:
通过催眠,进入到不松不紧的状态,就可以聆听到比意识更深广的潜意识的智慧,就会找到更好的问题解决办法?
黄仕明:
尽管之前我们面对一件事做了很多努力,但都是用自己固有的想法、固有的模式、单一的信念和价值观、固定的身份认同,所以没办法找到突破。
催眠就是放掉紧锁的意识框架,进入到潜意识的海洋里。在那里,同一件事有N个不同的意义,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的,而是有无限的可能性。
学堂:
具体怎么做呢?
黄仕明:
连接身体,身体是通往潜意识的一扇大门。
头脑往往以为自己是老板,什么事都是它干的——不,身体才是老板,头脑最多只是经理。
比方你打算睡觉了,头脑这个经理就会说:“马上睡,如果睡不好,明天就影响工作,样子也不好看,快点睡啊!”
你觉得自己能不能睡着呢?可能更睡不着了。
但如果头脑只是设定一个意图、一个画面——让我们美美的睡一觉吧,好好享受今晚的睡眠吧。
把这个意图像一粒种子交给身体,信任身体,身体接过这个意图,就会帮助我们调平呼吸,放松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然后你睡着了你自己都不知道。
感悟:
抗拒的将会僵持,放任的将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