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件事,你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就直接開始做吧。只要開始了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不管怎樣,只要開始就好。一件看上去繁難的事,只要開始做了,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我們內心的懶惰、恐懼和僥倖附帶各種各樣的借口,在本該有的行動之前樹起了重重無形的阻礙。這些心理上的阻礙往往超過了這些行動本身的難度。
1. 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衛”的心態,樂於接受反面意見並加以慎重地審視; 3. 克服“沉沒成本”的固執,有勇氣否定並重新構造自己的產品。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時機”上。對於大多數人大多數事,“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與其等待,不如現在就開始。
“精益創業”中有個關鍵概念叫 “最小化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資源、被最快製作出來的、可執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戶使用的試驗性產品,創業者應該盡快把最小化可行產品發佈出去,然後根據用戶使用它的反饋來進行優化。你並不需要完全準備好再上場,你可以邊上場邊準備或者先上場再適應,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摔得鼻青臉腫,但進步反而會更快。
多線程工作,首先需要一段專注不受幹擾的時間,完成工作中最覈心部分的思考。 集中處理同質性的工作可以減少不同質工作間的轉換損耗。
認知類型指的是我們頭腦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比如我們處理語言文字時是一種類型,處理視覺圖片時是一種類型,進行數值計算時是一種類型,判斷空間和位置時又是一種類型。當不同認知類型進行切換時,人需要重新進行調整,這樣任務的轉換損耗會比較大。
從理論出發不一定能指導實踐,只有在實踐中通過反思積累的知識才能指導實踐。
科學理論誕生於“維持其他變量恆定”的理想情境,而實際的問題則處於一個多種因素互相作用、相互依存又互相衝突的“複雜場域”中,並且具有某種獨特性。事實上,當人在解決現實問題時,更依賴於隱性的知識和隱性的推理。我們行動中蘊含的知識屬於不易用語言表達的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比如一個拉麵師傅怎樣才能拉出很細的麵條,這些技巧蘊含在他的動作中,但要他說出來恐怕就沒那麼容易了,而書本中的知識屬於可用語言清晰表達的顯性知識。
行動後要及時反思,並梳理這件事情的“反應鏈”,特別關注其中發生的意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