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Cers,我们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我们一起反思,一起成长。
3月1日,我有幸走进充满浪漫创意的青浦协和双语幼儿园,和孩子们、老师们一起玩了思考游戏《起小名》。活动后,我和大班的老师们做了复盘,分析每一活动环节的组织。在此将部分记录分享给大家,希望给大家的一线实践带来“提前思考”的养料。
活动中亮点多多……
1. 活动组织流程清晰,尤其在组织Pair Working环节,项老师给予两两对话环节充分的时间,并在此环节逐一进入各组聆听的同时关注个体与全体。这个环节放慢了从思考到表达的过程,给予幼儿在表达前进行思考到语言组织的尝试、梳理、周全过程,为大组分享做好语言准备、建立信心。
TIP:提问后的组织模式 Think Pair Share
独立思考think——可以请孩子闭上眼睛安静地独立思考;可以提供一些纸和笔通过涂鸦将独立思考内容呈现出来;
两两对话Pair——两两结对,以哲学小伙伴形式请孩子相互分享想法,可以运用三分钟小沙漏或定时器帮助孩子管理相互分享的时间和轮流的节奏;教师逐组巡视,重点关注孩子的合作、倾听及话题聚焦情况。
集体分享Share——鼓励孩子在集体面前发表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们的合作或倾听能力需要培养,可以请一组小伙伴相互分享自己听到的对方的想法,如: “请大家说说,你的小伙伴和你分享了什么?”,“你们在相互分享的过程遇到什么问题或困难吗?”来验证两两对话中幼儿聚焦话题进行对话、倾听的质量,并针对两两对话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2. 制作发言球过程中,项老师通过提问、对话互动帮助孩子们理解发言球的意义。
TIP1:在最后扎毛线、剪毛线的环节一边做一边与孩子对话:
这个发言球是谁做的呀?
轮到分享想法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呀?
轮到倾听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你喜欢做分享者还是喜欢做倾听者?
你认为,倾听和分享哪个更重要呢?
发言球成形后,项老师与儿童哲学活动基础规则联结进行分享:我们一边分享想法,一边绕线,这个发言球力拥有我们所有人的想法。分享和倾听是一对好朋友,要相互合作才能让想法汇集起来。
重点突出规则:
拥有发言球的小伙伴拥有发言权,要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小伙伴发言的时候,要认真倾听
TIP2: 我们发现制作发言球过程中使用毛根扎紧毛线,存在安全隐患。
当幼儿亲自体验发言球制作的全过程后,他们对发言球的热爱溢于言表,有的紧紧抱着抚摸它,有的使劲把脸蛋往上蹭,还有的甚至把整个脸埋进发言球中。我们理解孩子们此刻的情绪,兴奋、激动,他们享受着团队带来的集体成功感。
我们建议老师将毛根换成鞋带之类的软绳,去除毛根根部细铅丝可能会外露的潜在安全隐患。
TIP3: 项老师创新地运用硬卡纸板做纸轴,纸轴宽度、硬度更易于幼儿操作。
3. 当孩子在集体中分享特别奇怪(搞怪)想法,引发班级现场混乱时,项老师很淡定并真正做到好奇、倾听、全纳孩子的想法。
现场实例:
一名男孩子为自己取小名叫狗蛋儿,当他刚刚说出自己的小名,全班孩子哄堂大笑,有的孩子甚至跺脚大叫。
项老师没有马上制止和回应,她让现场混乱了一会儿,孩子们逐渐安静了一些。
此时,项老师很真诚地回应:项老师很好奇,你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男孩说:因为我觉得狗蛋儿这个名字很适合像我这样胖乎乎的小孩子。
该幼儿讲述时,同伴很专注地倾听并安静下来。
TIP:别让偏见阻挡你的好奇
当我们将“取小名”的权利交给孩子们时,我们要全然地接收孩子们的决定,通过好奇为入口,走近、走进他们。
在实践中我们遇到过孩子自己取名“乌龟”,老师听了一脸惊讶并把孩子的名字改为“小龟”。我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这样做,她回复我这个名字太不雅观了。(接着,我们和孩子对话确认后,还是按照孩子意愿在名字贴上写下:乌龟。)
后来在分享环节,活动中孩子分享自己取名“乌龟”的理由:我最近特别喜欢乌龟,因为我在看百科全书,我知道乌龟本来特别大,它背上有个硬壳,可以保护自己。我也想有个像乌龟的壳,这样我也可以保护自己了。
(过往的经历、经验、知识都在成就着我们,同时也在制约着我们。当一个回应给我们带来质疑、不舒适感时请保持开放,充满好奇地去对话。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当我们百分比确认一个观点时,只是那时候你好奇的对象更多的是自己。)
4. 活动全程组织形式、对话内容很丰富,但基本模式可分为三步骤
行:取小名
感:
分享:
幼儿分享想法(俗称:让子弹飞一会儿 收集信息)
项老师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小名与自我‘关联的不同角度
总结:项老师一边向大组分享记录内容,一边讲解‘小名与自我‘关联的不同角度(思考图谱可视化)
思:在‘感’中根据活动现场提出问题
名字可以相同吗?(活动中有三组幼儿起了相同的名字,一组幼儿调整了,另两组幼儿不愿调整)
名字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
爸爸妈妈给你们取的名字里有什么秘密吗?
5. 项老师对活动延展性有所思考
结合思考记录纸:请幼儿将小名贴在思考记录纸上,可以在继续添画中深入思考。
结合亲子小问卷:请爸爸妈妈和宝贝们分享关于自己或宝贝名字的故事,尝试为故事配上图案。
青浦校区探究小组的疑惑:
1. 一定要安排幼儿围圈而坐展开活动吗?
围圈而坐是一种活动组织形式。组织形式可根据活动目标转换。
思考游戏中设有分享环节、操作环节等不同活动形式,围圈而坐非常合适安排在分享环节。
建议老师们在实践中体会围圈而坐的“圆”的魔力,它是否盈满了尊重、倾听与关怀,它是否能有助于我们实现师生面面交融,生生面面交互。
衍生思考:一节活动只能安排一种桌椅摆放形式或幼儿坐法吗?
2. 活动中来不及使用《反思评估表》怎么办?
《A- Z思考材料包》对于老师们来说是老朋友新上法,大家对它还有些陌生。经过一段时间操作,当您对活动模式会熟悉后,您可以更灵活地使用其中材料,或将某些环节结合一日活动其他活动中,例如反思环节可以放到离园时间,结合‘回顾’这个思考步法来进行。
3. Formulate形成 和 Connect关联两个思考步法相关语言在活动中没有凸显,怎么办?
组织活动前要充分理解本节活动关键思考步法的内涵、思考如何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表达该步法,并有意识在适当环节用语言反复突出该关键步法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