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791年,分西周和东周。到了东周,俨然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诸侯割据,社会分裂,周天子成了一个象征,名存实亡。我们所熟知的称谓更多的是"东周列国",也就是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动荡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有史记载正式开始,二是直接导致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变,即由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所以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最具辉煌,他成就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整理编撰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录了战国时期一批谋略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社会以及风土人情的典籍。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是第一篇。从这一篇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的一些政治、军事、外交以及当时的社会动向。
按理来说,秦做为诸侯国不应向周天子兴师起兵,况且起兵的理由是求九鼎。这不明摆着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吗?九鼎是什么?国之重器,那可是国家的象征,权力的代名词,可做为诸侯的秦国全然不顾,兴师问罪。这就说明了周朝早已名存实亡,沒有人把他当回事了,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形势,那就是谁有本事谁老大。由此可见,民主这个东西,用的好可以和谐共生,用不好祸乱社会,必要的集中还是社会稳定的定基石。
秦兴师,周天子慌了。怎么办?这个时候人才是关键。谁能力换狂澜?这就要发挥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作用了。颜率是战国策第一个登场的谋士。面对秦的兴师,颜率是做过功课的,也就是说他分析了秦兴师的原由,"九鼎"这一象征王权的重器,谁拥有谁老大!可以说人人想得而拥之。秦王想得!齐王、楚王、赵王、韩王、魏王沒有一个诸侯王不想得。好,都想得就有办法让他们都得不到。于是,颜率便问周天子说,"大王勿忧"。所以他选了一个相对较远又好大喜功的齐国,做为求救对象,"美名也""厚宝也"一番言语,齐国便出兵相救解秦兴师之困。
我们说了,"九鼎"作为王权象征,谁都想要。更何况齐王为此还出兵,得之理所当然,焉有不要之理。面对齐王的合理要求,周天子又束手无策了,怎么办?还得找颜率啊,秦国走了,齐国来了,真不让人省心,就连这个名誉天子也当的不安宁。颜率又说,"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意思是说,大王你不用害怕,我再去一次齐国,保证"九鼎"不离天子脚下。果不如然,颜率从走哪条道,怎么运,多少人等方面晓之以理给齐王讲,不是你齐王一个人想得这个宝贝,你借道梁、楚,你想魏王、楚王会让这个宝贝离开吗?再者,那鼎一个都好几百斤,得八九万人才能挪动,又不是一个醋壶酱罐大小,随手而动,说走就走。我给你把情况说清楚,你怎么运?从哪走?自己定。我呢,在家等您通知,随时运走。这不给齐王一两难吗?运也不是,不运也不是,究竟该怎么办?运,给别人做好事,不运,还不甘心!颜率态度还好,又诚恳,拿他也沒办法。唉!只能吃哑巴亏了!干脆作罢,不运了!就此完事。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临危不乱、善于言辞、智慧信守的颜率,正是有他的谋略,化解了一场军事危机,同时也化解了一场外交危机,不能不说颜率作为个人在动荡不安时局中的重要作用。想来两点启示。一是遇事要冷静客观分析原因,面对事情不可直接对撞,借力打力可解危急之难。二是外交是需要艺术的,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在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
这篇短文语言简洁凝练,夸张手法这用的洽到好处,"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况九鼎,可以说这是齐王放弃取鼎的主要原因。与醯壶酱甀,怀携提挈的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再加之不能鸟集乌飞、兔兴马逝直接导致齐王作罢。
读来感触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