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床,隔窗远眺,碧绿的麦田覆盖着斑驳的白雪,像给麦苗穿了件点缀着白花的外衣。阵阵寒风从窗缝中挤进来,我不禁打了个冷战。
我想起了那个春节前寒冷的雪夜,大雪覆盖了小山村,北风呼啸。山坳子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时响起。此时的青香家却被愁苦、悲凄笼罩着,青香姐弟五人站在母亲床前,母亲一声连一声凄惨的吼声冲出小屋,在山村上空飘荡。看着痛苦不堪的母亲,个个束手无策。真的,无能为力,不能去医院,没钱。其实,母亲自生病只住了一周院,这一周的住院费和医药费都是几个人拼凑来的,实在没钱,只好把母亲抬回家了。回家的母亲也需要人照料,都要打工挣钱生活,没法照顾他们的母亲。最后商议轮流照顾,可母亲疼痛的吼叫,让他们心痛,也让他们难以忍受。在这个新春将来的雪夜,他们迫于无奈,想出了亲手送走母亲的主意,这是有悖良心、道德的,看着痛苦的母亲,还有他们一个个因生活所迫和母亲的病痛折磨的精神几乎崩溃。都不忍心但又别无选择。
他们的父亲早世,母亲把年幼的他们含辛茹苦地养大,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他们比谁都清楚。可如今,对于病重的母亲和自己来衡量,宁愿舍弃母亲,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让母亲少受罪。当儿子把掺有毒药的水端到母亲身边时,儿子心里充满恐惧、惶恐不安,没有勇气也没有胆量把碗放到母亲嘴边。这时的母亲不再放声痛苦吼叫,一双空洞的眼晴盯着儿子,一直盯着,她从儿子恐惧的神情里读懂了他的儿子,知子莫如母。突然一只手从被子下伸出来,抓住碗拉向嘴边,儿子惊愕了,一直瘫痪的母亲怎会伸出手?他赶快向外拉碗,他很深爱母亲,不想亲手毒死她。母亲的手紧紧地抓着碗,力气出奇的大,儿子看着母亲把碗里的水一下倒进了嘴里,倒得过猛,从嘴边流出的水打湿了被子。母亲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是那么心疼、爱自己的孩子,怎能让孩子们因她而受累,留给孩子们的是无限的悔恨,可又能如何?
我的泪如泉涌。这篇小说《母亲》中的母亲在以前的农村比比皆是。生活贫困,医药费贵,平时小病扛一扛就过去了,得重病,住不起院,只能在家耗着。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瘫痪在床的,身上烂成窟窿,发出刺鼻的腐臭味,让人近不得身前。肺病患者一声紧似一声的咳嗽,张着嘴呼吸,喉咙拉风箱似的响。癌症患者疼痛得哀嚎,听着让人心颤。辛苦劳作一生,到最后没有钱来治疗自己的病,只能每天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度日如年,以自残的方式使自己解脱的每年都有,是无奈的选择,更是悲剧,无奈的悲剧。
现在好了,国家对农民实行了医疗保险政策。农民交纳少量的保险金额,就可享受住院治疗的高额报销。这就解决了农民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的难题。还有帮助贫困户脱贫一“脱贫攻坚”,这些惠民政策深得民心。
以后,再也不会出现悲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