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是学校品牌开放日,按照工作计划要求,需要执教一节五年级科学的研讨课。经过仔细斟酌,确定了研讨课的课题为《各种各样的物质变化》。
自从知道要执教研讨课,心里并未感到有任何的压力。或许是因为导师说过:年轻老师,要敢于上公开课,乐于上公开课。于是,每次接到公开课的任务,都能做到坦然接受。
在品牌开放日的前两个星期,有一天下午刚好得空,心想着不如来备一下即将要执教的研讨课吧。先是找到教科书,认真研读了书本上的该课内容;由于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有些拿捏不准,紧接着便找来教参,为了保护书本的整洁,就把该课的教参复印下来,进行逐字逐句的研读,一边读一边画出重要的字、词、句。一节课40分钟过去了,教参也顺利研读完;然后,便进入了设计教案环节,想着那天没有派发教学设计的需求,就将教学设计设计成便于自己的备课;又一节课40分钟过去了,教学设计也基本上完成了;最后,就动手制作PPT了。
打铁需趁热,感觉过了没多久,PPT的基本构架也出来了。此时,下班时间到了,似乎也没有什么新的灵感,离上课的时间也还有一点,那就先这样,先放下了。
就在这个星期的周一,离公开课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看着同事们都在紧张地进行磨课了,内心不禁有些忐忑了起来。解决不安的最好办法,就是从心里深处重视起来,还要挤出时间来,好好修改教案、教学PPT。
一打开PPT,发现找不回当时制作时的思路,越看越觉得有些环节的思路不够清晰,那具体要怎么样进行修改呢?记得当时是先拿出课程标准,明确知道五年级的教学目标;再拿出之前打印出来研读的教参。翻到教参的第二页时,引入眼帘的一对反义词是“前”与“后”,瞬时有些开心,仿佛找到了新的灵感了。
于是,一改PPT:在物质变化的前后图片下面标注上了“前”与“后”词语,一是为了提醒自己在上课时,要和同学们强调这一点;二是为了暗示孩子们去观察,去思考物质变化,重点观察物质前后的变化后有什么特点。
改着,改着,有了新的想法。
紧接着,二改PPT:为了很好的体现物质前后的变化,把一些不能很好呈现这一前后变化的特点的图片,果断得删除了,重新找了一些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并把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图片放在一页PPT上。这样连贯的变化过程,能更好地向同学们呈现物质变化的过程。同学们,就能在一边观察图片的过程,一边在对比图片之间的区别,其实对比的过程就是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
改着,改着,又有了新的想法。
最后,三改PPT:有了静态的图片,也应该有动态的视频呈现。于是,便在“纸燃烧”的环节中,删掉了“纸燃烧”的图片,换上了“纸燃烧”的视频。先是拍摄视频,紧接着对视频进行简单地剪辑和添加了音乐。在执教时,当学生看到动态的“纸燃烧”视频时,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惊喜与好奇,整个教室的学习氛围是那样安静。
有了这一次的经历,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当教案、PPT做好之后,先放一放,等一等,再来“研究”,新的想法会更容易出现!
(本文字数为1182,阅读时长推荐为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