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新教育的云伴读》之《跟中国教育元典学习教育的大智慧》,俞正强校长领读乐正克的《学记》一书。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瑰宝,其中蕴藏着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教育理念,它从功能教育、学校制度、学校管理以及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师成长乃至教育评价等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传统教育之精华是课程改革的宝贵教育资源,同时也引发我们对传统教育本来面目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作为一名教师,读完本节内容,受益良多。从文字中领悟到了古人的智慧,看到了古人教育上的高瞻远瞩。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感觉有愧先祖,两千多年前认识尚知如此,自己从教将近30年,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认识到,更没有做到。俞正强校长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品读教育经典,必须结合自身不断的思考与实践,方能领悟其精髓。《学礼》这本书文字晦涩,但内容意义深远,决定把这本书啃读下来。
现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有深刻体会的几点与大家共勉。
终身学习。从个人到小家,再到大国,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去学习才能成为王者——一个最好的人,一户人家想要兴旺,也要做到教学为先,一个国家想要富强,也要重视教学。作为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长流水,要有一汪清泉。知识在不断的更新,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终身学习。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教和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的两个不同侧面。教离不开学,学亦离不开教,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也是教师教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提高。
藏息相辅。即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传授所谓正课。就是“时教必有正业”,课外是在正课以外的休息时间进行课外作业和游戏活动,即“退息必有居学”。正课学的是“弦”“诗”“礼”,课外修的是“操缦”“博依”“杂服”。课内课外相辅相成,课外可以帮助课内,课外既是课内的准备又是课内的延伸。
教不成之缘由。教育教学要做到恰如其分,教学不仅有多与少的问题,还有快与慢的问题。“不顾”学生之“安”,“不由”学生之“诚”和“不见”学生之“材”。对教师来说,尽管主观上想把学生教好,却是白费精力。
教育四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关而善之为魔。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在教学中,我们若能将这四者有机的联系起来,灵活的加以运用,对避免今天在教学中存在的那些在课前准备不足;备课只顾教材,不尊重学生;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施教;不能根据学生的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不能正确的引导同学之间,师友之间的相互研讨等现象,都有借鉴、指导作用。
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话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揭示了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学生缺点转化为优点。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根据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目标。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长善救失,扬长补短,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信赖与激励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善继人志。“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语言直观体现于教师的生动讲解,似乎只能造成学生的听觉效应。但是如果能把这种语言直观原则与方法发挥的淋漓尽致,伴以教师面部表情和手势等,把讲述内容形象化,绘声绘色,它也能产生视觉效应。两种效应双管齐下,将更利于提高传“道”的教育效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把有关“道”的知识、思想和行为从感性接受引入理性掌握。
《学记》作为教育学经典,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要想学以致用,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更深入的研读挖掘,让智慧共享,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