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两个教学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时间不够,首先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获取知识的基础,仅仅是问题的开始。怎样记住知识不忘则是问题的继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个教师要分析知识的内容。把其中学生应牢记不忘的部分明确的挑出来。非常重要的是,教师要会正确的判断教学大纲中的重点知识。并要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重点知识是否巩固,这种重点知识就是反映事物特性的重要结论,概括,公式,规则,定律和规律。【需要记住的材料愈复杂,需要牢记的概括,结论和规则越多。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底子就会愈厚实。换句话说,为了牢固的记住公式,规则,结论和其他的概括,学生应该阅读和思考许多无需记住的材料。阅读应和学习紧密联系,这种阅读也可以称为建立学习和技术材料所必需的智力底子。】
苏霍姆林斯基在实际工作中说到的两个教学大纲,指的是1.必须学会并记住的材料。【教学中的重点知识等】2.课外阅读以及其他知识来源。【第二个教学大纲指的是阅读与知识相关的小册子,书籍和文章。学生看过这些材料后会对一系列复杂的科学问题产生兴趣。因而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
本节所思:增加相关课外读物,以前只是感觉语文科目需要多阅读课外知识,但是苏师举例的物理,生物科目也是通过课外阅读配合每个新学到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科目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思考,巩固所学。我想,这应该是通过课外阅读将所学知识织成了一张网,而非单一的学习书本知识所能比拟的。
10.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
我们教育工作中“最硬的核桃”之一是对“困难”学生做工作。他们比一般学生在理解和记住教材上要多花3~5倍的时间。而上一节所说的第二个教学大纲,对这些学生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学生来说,把学习仅限于必须牢记的材料是特别有害的,会使他们迟钝僵化,养成读死书的习惯。改变这一现象最有效的方法是扩大阅读范围。】在困难学生所读的和在周围世界所看到的东西中,应不时出现某种会使他们感到惊奇和诧异的东西。(刺激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思考,唤醒学生大脑,迫使他加紧工作。)作者举例对费佳设计的《散漫和粗心儿童习题集》,通过这样的阅读进行脑力锻炼。【阅读起了诱导作用,唤醒了思想。】
越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越大,他就越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书籍和由书籍唤起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是防止读死书最有力的手段。读死书是一件大坏事,能使智慧愚钝。学生思考的越多,在周围世界中看到不懂的东西越多,他接受知识的能力就越多。而作为一名教师,工作起来也就越容易。
11.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一个原因,就是知识对他们来说往往成了滞销的货物,知识的积累似乎是为了储存,而不是进入流通过程,得不到运用。【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知道”这一概念,对许多教师来说意味着会回答问题。这种观点促使教师片面的估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才能。这导致知识似乎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兴趣不相干。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累赘,讨厌的事情。】
“知道”就是会运用知识。这是只有在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能吸引住思想和激起兴趣时。才谈得上是知识。知识的积极作用和生命力,是使知识本身不断发展和加深的决定性条件。这是只有在不断发展和加深时才能存在。【根据以上研究,要努力使学生把获得知识不当成最终目的而成为一种手段。使知识不变成静止的,僵死的学问,而经常起作用于学生的脑力劳动,集体的精神生活和学生的相互关系,起作用于生动和连续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换过程。】
实际上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呢?
低年级刚开始学习时,知识的最重要成分是语言。学生通过语言认识世界,要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性工具。【不是熟背,死记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生气勃勃的创造。借助语言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作者举例:秋日与学生一起在果园,教师讲述秋天的景,事,物。在学生对此和词组的丰富含义和感情色彩有了感受和体验后,要学生叙述一下自己的所见所感。会惊喜于学生的思想活跃和丰富。
如果你给学生讲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可他没精打采地坐在那里,你的语言没有打动他的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如果语言不作为一种创造手段占据学生的心灵,如果他们只会熟背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这种思想。他们就会对语言冷淡,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要教会学生积极热情的对待语言,使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