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一位很久未联系的朋友的新年祝福,拿起手机一看,三四人的祝福消息如出一辙,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有的甚至连名字都忘记改就复制粘贴,着实让我有点尴尬。
记得孩提时代,新年对于当时年幼的我们宛若一场声势浩大的宴会。那时候的年味至今余味悠长。小孩子是最喜欢过春节的,或许长大了会变成为过年的配角,但是只要有小孩子。这个年就会有年味。他们会成群结伴地出去放鞭炮,看到漫天飘零是分不清是烟花还是雪花,他们拍着手,喊着叫着。到处都是一片片地欢声笑语。
小时候,我也会觉得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时间过得很慢很慢,总觉得过年的那一刻,离我们很远很远。我和弟弟都是一天天地看着日历数着距离过年还有一天两天,三天。
到了现在这个年纪,20多岁了,当一个人独自远行的时候,车水马龙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似乎都在默默告诉着我们自己长大了,告别儿时美好的那一刻。虽然懵懂中预感到了什么,但总觉得过年是中国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信仰。
支付宝集五福活动有个宣传片《七里地》我觉得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常年在外省上大学,只有寒假和暑假才回家,很少会有和家人相处的时间。终于熬过了这个秋天,考完试就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腊八那天晚上我终于回到了家,回家以后的日子似乎很是飞快,不知不觉猛一抬头发现距离过年只有一两天。
每年过年放假,都会有人不分昼夜地来接我,离开的时候会目送我渐行渐远的影子,。
转眼开学的距离越来越近,虽然在家的时间并不多。但是仔细想想,过年似乎已经变成了我在外一年的念想和力量。每一次迷茫的时候都在看着日历,嘴里嘀咕着还有多少天我就可以回家了。
春节,作为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对中国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记得有句诗“岁岁年年人不同,”不错地,记得很久以前,每年过年的时候家里会聚很多人,屋子里大人们喝酒打牌看春晚,孩子们都是嬉笑打闹看烟花。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年的记忆却一直在脑海里。每年过年的时候不管你在什么地方,过年了就都回家,看吧,那一列列驰向远方的春运火车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嘛。
以前小年的时候会跟着爸妈去买年货,在超市上挑选好看的衣服以前的年味是感觉,过年时候,跟着爸妈一起去走亲戚,拜年,年味是亲人的健康,团聚,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不错的。待我们开始渐渐长大,不得不游走四方踏上遥远的求学之旅。我们也渐渐开始懂得许多道理,看清许多事情,但是那种儿时对年味的期盼和追逐仿佛永远不会过期。渐渐地,漂泊在外的我们对年的渴望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了乡愁。于是乎,余光中先生的那首《乡愁》,成了亿万中国人心中共同的念想。
可如今,时代变了。
最后仅剩下一顿年夜饭。在不断的简化下,年夜饭也变得稀松平常。对年夜饭的期待也越来越少,平时吃的东西可谓是“鱼香肥泼火,饭细滑流匙”年夜饭开始并不什么稀罕吃什么,饺子,火锅,应有尽有。
再后来拜年也就渐渐变成了负担。家族之间的团拜会让拜年这个习俗渐行渐远。
春晚也渐渐变得索然无味,春晚唯一的亮点变成了偶像,服装,妆容。还有越来越多高考学子的压题。后来,赵本山不演小品了,董卿也不主持春晚了,90后也都该长大了。
为了守护更好的绿水青山,减少空气pm2.5,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景象也渐渐不再拥有。
除夕贴春联,也渐渐开始由红纸黑字写的春联变成金碧辉煌的红纸金字。记得小时候的字都是找字好看的老人写的春联,小时候的家里的春联都是找人拿红纸和毛笔手写的。现在机器打印出来的红色的纸,金色的字,看起来很是好看但却少了些温度。贴春联似乎更像是一种形式。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也越来越方便了。有些东西开始被替代。
记得百度上这么一段话“有人说,年味浓了,过年的习俗和习惯也在渐渐改变,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独特的年味。还有人说,年味淡了,很多东西不再是过年才有,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都更好了,走亲访友、购物消费,以前的年味都渗透到日常生活了。其实,时代在变,习俗也在变,不是年味变了,而是每代人都有了自己独特的年味,每个人对年味的看法可能不同,但日子确实是越过越好了,只要团圆的期待在,年味就在。”
可能,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的年味。而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将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