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是探究“运动与力”关系的第三课,前两课探究了用“拉力”和“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小车运动。本课将用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轮子运动,带动小车运动,探究并理解“弹力”概念。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橡皮筋组装小车,这是为第二个活动作准备的。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研究小车运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之间的关系,是对“运动和力”概念的进一步构建和理解。
研讨板块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了小车动力的来源,第二个问题指向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力为小车动物提供了动力,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做的好的方面是:1.提前做了实验;2.准备好实验器材;3.录制微课详解橡皮筋组装方法,学生在做实验时更加清楚和高效。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1.在第一个班级时,未考虑场地问题。因为教室桌面长度有限,桌角有围栏,橡皮筋缠绕1圈和多圈行驶的距离相等,无法达成想要的实验效果。所以在接下来的几个班级,改进实验方法,让小车载相同重量的货物,来比较小车行驶远近的问题。
2.未着重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变量与不变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让小车载文具盒运动,但是个别小组不停变换载重物品,老师发现这一问题后才来纠正,其实应该在实验前就做好提醒。也可在发现问题后,适当提问,引发思考和改进,这也考验老师随机指导能力。
3.弹力的概念建构不到位。概念建构应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而来,用橡皮筋先挂一个钩码,问橡皮筋的变化,再多挂几个钩码,问橡皮筋的变化,拿掉钩码橡皮筋会怎样一一会弹回去;弹回去就是恢复形状,恢复的力量来自哪里一一弹力。讲完再问小车的动力,学生就能讲清楚了弹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