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和说教是父母们最常用的育儿方法,特别是说教,我们总是苦口婆心。
我们总是无私地爱着孩子,帮助着他们健康成长,无论哪一种教育方式,都是爱的体现。
指责和之前提到的纠正一样,父母的出发点基于认为孩子做的不妥,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否定,是一种受挫。由于父母的判断没有顾及孩子立场,进而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打击了孩子的自信。
回想到有一次领导否决了我的一个提议,并且态度蛮横地阻止我解释,真是气得要死。我们都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这种经历,那种感受就是我们否定孩子时孩子的感受。
我最喜欢的是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当我提出不同看法时,她在课堂上不回答,但在课后会听我的解释,并和我探讨。而且鼓励我写成文字在校刊和杂志上投稿。
而且指责对父母来说是最简单的纠错方法,所以很容易被使用在孩子身上。
指责并没有错,只是效果欠佳的一种教育方式。这话好似有些冠冕堂皇,但的确是这样子,在我们没有学到更多育儿方法之前,孩子犯错时需要有人指引。
说教是把父母认为对的强加于孩子。说教方式也没什么不对,但不怎们管用。
孩子小时候的认知能力还达不到对父母说教内容的理解,因为他们不具备有效的逻辑思维能力。孩子大点了人家又有了自己的观点了,我们说不到他心里他就不认同。再大点了我们的说教已经脱离了时代感,甚至与孩子的价值观不符,孩子认为这是唠叨,不愿意听。
到现在我都认为我母亲太唠叨了,一件事情能念叨好几天。我是在小学时就开始和母亲吵嘴,甚至逃匿。现在看着正常,四十几年前的确有点早。
我也经常给孩子一套一套的讲道理,现在孩子都害怕和我探讨了。每当讨论时孩子会急切地提醒我,讲重点。父母们总是一腔热血,却总是热脸贴个冷屁股,爱之切啊。
无论我们怎样给自己的爱开脱,还是得归因到育儿观念和方法上。
变指责为询问,变说教为引导。用理解处理亲子矛盾。
询问和倾听是对孩子的尊重,既接受了孩子的情感诉求,又找到了问题原因,孩子也体验到了父母对他的理解。如何询问和倾听,后面会专门分享这类书籍和方法。
引导和鼓励在孩子看来是父母在以身作则,也符合孩子的认知能力之一——模仿。用引导和鼓励代替说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如何引导和鼓励,后面也会专门分享这些书籍和方法。
我们都说理解万岁,理解为什么能万岁呢?
孩子从3岁左右起自尊感开始发育。当一个人有了自尊开始,就有了被重视的需求。而理解,正是实现被重视的途径之一,这是孩子的正常需求,应该得到满足。从维护亲子关系角度讲,应该得到充分满足,这是父母必须要做的。就像给花儿补充营养素,给猫儿经常吃点鸡脯肉一样。
所以理解孩子并不是要求父母们做高姿态,而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求。
最后再唠叨一句,指责和说教不能长久。变指责为询问,变说教为引导,用理解和慈爱的理念处理亲子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