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作为家中的第二个女儿,我的降临可以说并未给母亲带来多少快乐,而是带给更多的责难。毕竟父亲是一脉单承,而二爷家有五个男儿。在那个时代重男轻女也似乎理所当然,可见母亲因为我的出生顶了不少的压力。
而母亲也说过,那时穷乡下好些的营养品,无非就是家养的鸡们贡献的鸡蛋了。
但对于我的出生,鸡蛋却相对吃得少些,不知因为我是第二个出生的女孩,鸡们不太听话少生了蛋,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少吃,不得而知。
不过母亲还告诉我一件事,那时爷爷在外面做工,听说我出生的消息后,特地请人捎了五元钱回来,叫母亲补补身子,还特地表示了他的思想:生男生女都是一样好。
抑或接下来三个弟弟的出生,让母亲在村里的地位显得更扬眉吐气些了吧。
但日子还是过得那么艰难,大弟出生后,母亲更是大病了一场。家务,孩子,田里地里,母亲永远有做不完的活。
父亲在钨矿上班,农忙的时候就回来帮帮忙,其它时候,都是母亲独自忙碌,乡下话说的泥耙锄头锹,洗衣做饭喂猪,样样都得来,天亮忙到天黑,年头忙到年尾。
舅舅姨妈还经常来帮母亲的忙,还记得二舅经常是犁了自家的田,又扛了犁赶着牛犁我家的田,犁完了饭也不吃一口就默默地回去自家。.
舅姨们一起来我家插秧收割稻子时超级热闹,不仅热闹,有时大舅还给两元钱让我们上街去买零食,同年代的伙伴应该还记得,那些街上的零食很简单,无非就是油条麻花包子,油条麻花5分钱一根,包子6个钱一个,两元钱可以买几十个,大家吃得不亦乐乎。
母亲能享受这份好处也是缘于嫁得近,还记得父亲调侃过:母亲和自己定亲的时候,有熟人就笑母亲,怎么就找了个这样的人家,看那土坯做的房子缝隙大得不得了,从外面歪个头墙外就能瞄见屋里头。
听说母亲年轻时也有村里的姐姐做媒另外一户人家,那人还是在镇里做了干部的,条件还不错,就是离得远,那户人家离母亲家有十几里路。现如今十几里几十里几百里都不算远,自驾小车或火车或飞机呼啦啦就到家了。而在那个步行的年代,那就是个太遥远的地方。外婆就看中了父亲家离得近,二也是看中父亲一家勤快老实本份,日后凡事也有个好照应。
可惜外婆中年早逝,没有享受到女儿近嫁的好处,倒成全了母亲常常被弟妹们照顾。也好,还成全了我的百岁外公去上街时,路过母亲家,进去看看女儿母亲,母亲也看看他,家里煲肉汤时,也可以随手装一碗孝敬她的老父亲。
母亲同时也孝敬着自己的公婆,为我的爷爷奶奶养老送终,爷爷奶奶离去时母亲给了他们最好的孝心。母亲不怕脏不怕累也不怕所谓的传染,无论是更早些离去的奶奶还是更晚些离去的爷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老人家有什么事都是叫着母亲的名字,因为母亲是他们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儿女。
爷爷去世时我正读高三,犹记得一次周末放学,天已黑,四处黑乌乌一片,母亲没开电灯,就着堂屋上席爷爷灵前的一个油灯,坐在门口剥着毛豆。
回到家我感到阴森森一阵毛骨耸然,问母亲不怕吗?母亲说:不怕,爷爷是保佑自己人的,我每次做梦他都帮我烧火做饭呢,我没亏待过他。
多少年来,母亲送走了双亲,养大了儿女,父亲也于三年前离去,她一个在独居乡下守着屋旁的田园不辍劳作,孤独而自在。
母亲节了,即便是周末,我也没空去看看母亲。
小计今天我的忙活:早上陪二丫小丫(侄女)吃个早餐,再帮星星点个早餐,叫伙伴陪他吃吃,再送二丫去诊所,昨晚匆匆从二中接回打了退热针,流感吧。吃完早餐继续打针,再回到店里接待等候许久的客户,再去文田处理一个突发网络故障,再赶回来做午饭。
呵呵,我还收到两个小子的红包,大宝520,小宝0.52(嘻嘻,也是520呢),然后大宝还美团订了个蛋糕呢。谢谢了,下回不要这么破费,有心就好,一声祝福,身边的公园里拍朵花我就足够了。
连打电话给母亲的时候也很难挤出来,或许我打电话的时候,母亲的手机正在放院子里的那张桌上,她去菜园劳作从不带手机,嫌吵。
好吧,我只要从监控回放里看到她早晨起床时,身体硬朗地走出房间,然后晚上睡前还会刷刷抖音,那就是身体棒棒的。
借用谚语一句:母壮儿好,儿壮母好。
大家安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