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华诞访刘波
【深圳】何良
刘波是我的老领导,也是我的忘年交。每次与刘老交谈,我的内心都是满满的激情。他虽年过古稀,但精神矍铄,性情豁朗。在刘老那张诚挚、谦和、憨厚和时不时闪现童真的笑脸上,我读到了为人的正直厚道,为官的铮铮铁骨和为民的谦谦雅气。
一
我们今天的话题主要是深圳书画艺术学院。学院成立30年了,在三十华诞庆典即将到来之际,我受学院委托对这位深圳市老领导、艺术学院的“拓荒者”、老董事长做一个访谈。
三十年开拓创业,三十年卧薪尝胆,三十年春华秋实,三十年桃李满园。深圳书画艺术学院伴随着时代的旋律和深圳市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过了艰难创业、开拓发展的过程。刘老作为书画艺术学院的“拓荒者”之一,是他领导着学院的老师们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建设了这座没有围墙的书画艺术学院,他不但是学院的领导者,更是学院建设与发展的见证人。他亲历了学院艰难的成长历程,而且还亲自参与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
刘老用浓重的客家普通话,不紧不慢地告诉我深圳书画艺术学院成立的最初动因。那应该追溯到深圳经济特区刚刚建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闭关锁国多年的中国,将在深圳这个内地面向世界的最前沿,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了了解、考察、及时指导、协调和上报特区建设情况,中央派了时任中纪委常委的刘宁一同志带领有中央有关部委同志参加的一个百多人的特区建设工作小组常驻深圳。刘宁一同志是一个很有创新意识和文人气质的领导,他认为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对香港甚至国外的影响和辐射应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辐射更应是首当其冲和不可避免的。所以,如果深圳特区办一个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学校,特区对香港乃至国外的影响将不可估量。于是他提出了依托北京的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成立深圳分校的想法,他的这一想法与时任工作组副组长、退居二线的国家核子工业部副部长、兼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的张道容同志不谋而合,同时还得到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梁湘同志的赞成和支持。于是,1987年7月正式成立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深圳分校,分校董事长和校长分别由刘老和时任市文化局副局长的陈向兰同志担任。在当时,特区的体制十分精简,机关领导尤其是市委领导被认命这一职务,似乎很正常,但在目前是不可想象的。
学校成立大会是在市博物馆大厅召开的。那一天,来自深圳市有关部门、单位的领导和书画爱好者约300多人参加,市领导梁湘、邹尔康和中央工作组领导刘宁一、张道容等同志到会祝贺,邹尔康同志在成立大会上讲了话。从市委任命的学校领导,到成立大会出席的领导,我们也足见这个学校当时在市领导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整个深圳正处于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基础建设艰难起步的初期,可以说百废俱兴,千业待举。象书画函授分校这样的艺术学校,虽说当时得到了市领导粱湘等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从一开始我们是作为民办学校来建设的,这也是特区观念的一个体现。正因为民办,我们当时也不可能对市里提出太多的要求,因此,学校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办学经费、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的自力更生、“找米下锅”等问题,那个时候的深圳,即使市里的大文化设施建设都资金匮乏,我们学校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学校成立后的第一节课是在老图书馆的地下室上的,而且一上就是一年多,一直到燕南路的艺术中心建成后才搬过去。刘老说到这里,情绪有点激动,他清楚地记得第一节课上的是大课,好象是卢绍武老师上的书法课,当时来了很多人,包括市里各部委的不少领导都来听了,整个地下室密密麻麻坐满了人……
从办学条件来说,这些年来学校的条件基本上是比较差的,很多必需的教学设备和基本设施都得不到改善,甚至常常连教职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但就是这样的条件,大家还是精神饱满,干劲十足。这就是八十年代!八十年代的读书气氛、人文环境、社会风气为什么好?是怎样的好?从我们这个没有围墙、且没稳定校舍的学校里就可见一斑。
当时有人用“校无围墙天地宽”来赞誉学校,一点也不过分。我所知道的书画艺术学院,是在燕南路的深圳艺术中心三楼。作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深圳分校的学员,我1992年开始就在那里学习和研习书画约五年之久,后来还继续学习篆刻和诗词,断断续续算起来足有八年时间,后来学院又派黄金城老师在外面举办水彩油画专修班,差不多三个月,印象相当深刻。记得那是一个空间相当狭窄但艺术氛围十分浓厚的地方,每到晚上,那里就聚满了渴求艺术的学子。那么多年,就是那个不足100平方米的教室,培养了3000多名活跃在深圳乃至香港各界的书画艺术骄子,至今在深圳都是不可忽视的艺术力量。
二
这三十年,学校所走的每一步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甚至代价,尤其是在深圳这个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地方,坚持民间办学,其个中苦楚唯我们自知。从图书馆地下室到燕南路艺术中心三楼,再到现在的书画艺术学院,学校的办学条件尽管很艰难,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不懈,而且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前提下越办越好,尤其是在近十年的学校办学中,逐步适应市场的需要,调整教学结构,增加少儿招生板块,一步一步地稳定发展。回顾三十年来学院走过的路,刘老思维十分清晰,他如数家珍,认为最值得总结的主要有几点:
1、坚持公益和民间办学的理念。学校从1987年成立之初,市领导确定的办学定位就是民办公助,坚持公益与民间办学的理念,就确定了在办学定位上坚持“弘扬民族文化、繁荣艺术事业、培育专业人才、为特区两个文明服务”的宗旨,并确定了建立一所集专业教育、素质提高和职业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学校的目标。同时,从一开始就提出走民办之路,市里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给以协调解决办学用地等困难。这一点在当时来说也是比较超前的,因为根据学校当时所处的客观环境和社会关系,要走公益公办之路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希望通过民间办学探索一条创新教育体制改革的新路子。
2、创新民间办学和市场办学的机制。当时,刘老提出了公益、民办和市场办学的想法,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适应深圳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探索一条民间办学的路子。深圳既是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我们也可以通过民间办学,率先探索一条开放式办学的模式,这对深圳乃至全国都是很有意义的探索。二是从学校体制和教育管理架构上跳出传统教育体制和落后办学机制的藩篱,真正走一条全新的开放式的民间艺术办学之路。我们的想法是开放式地向社会招生,教学经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实践证明,深圳书画艺术学院所树立的办学理念和确定的教学方针是正确的,也是经得起开放的市场经济考验的。三十年来,学校在办学中不断加强师资力量队伍建设,吸引了一批批文化艺术的拓荒者,学校在前二十年已荟萃了享有盛名的艺术门类教授、学者和艺术家数十位。在教学上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灵活生动地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理论学习、艺术创作实践和交流研究的平台,为繁荣深圳的文化艺术事业作了应有的贡献。这些年来,学校多次被北京总校评为“先进示范办学单位”、多次被深圳市教育局评为“先进办单位”,学院已成为特区培养高水准书画艺术人才的摇篮。
在问到学校目前最艰难或令他最困惑的是什么时,刘老说这也是他最近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说,论艰难,在地下室上课艰难,在燕南路艺术中心三楼为教学奔波艰难,教职员工发不出工资更艰难……然而,这些其实都不算艰难。我最近在思考着:学校什么时候最艰难?为生计奔波的艰难丝毫没有动摇我们追求事业的信念和精神。我认为,最艰难的是我们多年来为事业奋斗的那种信念受到来自内部的外部的种种干扰,最艰难的是我们多年来为事业奋斗的那种精神受到某种来自私欲或贪婪腐蚀和吞噬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思想出现种种困惑,我们的精神受到很多压力,我们的信念甚至受到某种动摇。想想,这个学校是怎么来的?这个学校不是个人的,他凝聚了深圳市很多老领导乃至北京一些老领导的心血和智慧。我们奋斗了那么多年,那么艰难地熬过来了,但现在我们拥有了自己的校舍和设施、我们的教学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遇到了来自市场经济中种种潜规则的冲击和吞噬……所以,若问我学校什么时候最艰难,我认为:在学校办学逐步走上正轨,学校稳步发展的时候,我们却遇到了突如其来的前所未有的艰难……
刘老这一归纳很有哲理。让我们都记住刘老说的学校的这些艰难。当然,值得宽慰的是,这些年来,学校尽管办得很艰难,但总是有一批批的艺术家和老师们在辛勤地奉献着。我告诉刘老,那天采访周治渭院长时,我提起刘老您多年来为这个学校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时,周院长顿时激情澎湃,如数家珍般叙述您……他说刘老您这么多年来,无论是作为董事长还是老师,您为学校协调办学用地、在学校物权归属和个人利益等方面,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连当老师讲课,您都是义务贡献、无私奉献,从没拿过一分钱的工资和补贴……
刘老听后哈哈大笑,“这周治渭啊,是个纯粹的艺术家啊。我为学校做的那点事,比起治渭那是微不足道了。这么多年来,他对学校所倾注的感情、汗水和心血是无法表达的,是很让人钦佩的,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碰到很多钉子,甚至受过不少委曲,他都是一个人扛着,我对不住他啊。他也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了,他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优越的生活环境,为了学校这一公共的利益、社会的利益艰难奋斗,这种精神常常让我这个九旬老人感动不已啊!
听了刘老这段精采动情的总结,我的脑子里突然闪出“信念”和“精神”等符号。我在思考:这些年来,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和办学条件相当恶劣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民办学校,深圳书画艺术学院得到了一届届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得到了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的拳拳青睐和默默奉献,学校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新,它靠的是怎样的信念和精神?是什么力量激励他们这样坚持“公益与民办”艰难办学?
刘老说,这的确是一种信念和精神。这么多年来,这个学校走过了那么艰难和严峻的过程。靠的正是一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信念,靠的正是一种敢创、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你想想,特区经济的改革开放,客观上也要求文化上的开放,特区建设初期的建设者住的是铁皮房,我们学校用的是地下室和旧仓库,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是相联系和相适应的,学校也是随着特区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学校的精神与特区的精神密不可分,实际上是特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啊,三十年来,深圳书画艺术学院正是沐浴着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春风,高举着敢创、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特区改革开放的旗帜,凭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一种崇高的精神和一股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激情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也正是这一信念和精神,使学校从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和艰难困苦中走了过来,正是这一信念和精神,激励着学校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低调而辉煌地走向未来。
(2017年7月30日 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