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第60天/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3)

【打卡人】党睿

【打卡始于】2020年1月28日

【日精进打卡第60天】2021年3月28日

【今日读书】

书名:《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 第40-65页

主编:林志超

出版:福建教育出版社

【用时】30分钟

【读书有得】

今天所读案例:

①持续认可——天生缺陷

认可,老师的认可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一个人不在乎自己时,他就处在危险的边缘。而一个在乎自己的人,上进潜能是巨大的,关键是如何挖掘,如何不断的去发现,为学生挖掘一个喷发能量的出口。

②因材施能——能力差异

“我为班级做点事”的活动,就是激励学生参与管理,是学生发现自我,展现能力的一个良好渠道,更是体现学生主人翁精神的最佳方式。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力量,能改变人的行为。学生的幸福感,很大程度来自老师的意愿。

③学会重复——注意分散

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

教育,总有一种方式能抵触学生的心灵。懂得尊重学生的教育者更有人性,给学生的感觉更可依赖,更具安全感。

重复课堂语言是一种形成专注的方式。努力若没有表彰和激励,都将流于形式。

④赋予职责——作业拖拉

如果只是强加于学生的外在力量,都只是一个暂时的手段而已。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抗拒力量,往往会因为过度积压,而变得更加难以控制,使其很难以平和的心态进入学习,而被压抑的抗拒力量一旦释放,就会表现为更加厌学、甚至逃学。所以,点燃学生发自内心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能最终实现学生的长久进步。

习惯培养是一个反复上升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孩子的糖果子,绝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

【今日感悟】

1.得学之乐,耐学之苦,好喜欢陶先生这句话。教育家的话语不是艰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直击内心的平实之语,发人深省。教育,不能只是功利的为了那几串数字而劳碌,而是为了看到每个孩子能够专注努力的执着追求,乐学、耐学、真学,为了增长才干而不遗余力,这种感觉特别好。

2.这本书里的案例,总是把常见的管理中的问题分析的透彻清晰,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思考与智慧折射出的光。读着每个案例,琢磨着作者的分析,回望着自己的管理,看到希望:我还可以更好!因为有更多的办法可以去尝试……

3.看着小红花一天天增多,小跃儿特别开心,也因为小红花他的学习、生活、习惯日渐变好,欣喜。孩子因为努力而看到成果,因为成果而继续努力,这个成长方法很有意义呢。我们会继续下去。他今天创作了一幅“向日葵花海”的画作,漂亮极了!很喜欢他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涂鸦,很有生命力的作品啊!

4.今天班会课:信心、激情、专注、计划、干净。看着孩子们有效成长,感受着教育的力量,内心充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