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很多收藏者最爱说一句话:在民间,拍卖场上的那些天价拍品,没啥稀奇的,还有很多很多,按照国家这几十年基建大开发,每年出土多少多少件,现在存世量......。
这句话的意思是民间肯定有很多文物,但是,官窑器不会多,甚至可能没有。
近日正在读《老古董商》一书,在清末民初,民间收藏达到一个黄金时代,照我们的想像来看,应该很多明清官窑器才对。其实,并非如此。如果这么看,那在琉璃厂开店的那些古董商,要是有谁能淘到一件清三代官窑,就会在整条街轰动了。
在书里还讲了关于岳彬的一个故事,。西山盗墓者挖出三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有两件完整和一件残次品。岳彬冒着被绑票的危险,与盗墓者在西山一处高粱地里交接,用三万大洋买下。但是回家后舍不得卖,自己私下收藏到上世纪50年代。
再往深想想看,在去年,香港秋拍佳士得拍卖了一件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成交价达到2亿多港元。随次而来的是民间立刻冒出很多类似的大罐,可能吗?
这就是常识。基本的古董市场存世量认知:如宋五大名窑、元青花、永宣青花、明成化斗彩以及清三代官窑,传世品都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在民间大量遗存。
像康熙民窑、清代普品瓷等,应该会在民间有大批存世,它们也许不会出现在国际大拍卖行,但认准这些不很知名的品类,才是靠谱的收藏方向。
普通工薪阶层,直奔五大名窑去,只有一个结果:买到假货,最后成为国宝帮。
苏州望峰楼主于娄江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