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才舒。
在前面的教研员系列文章中,我曾经提到教研员并不是一份好职业。
但是,有许多一线教师很想成为一名教研员,以便能够成为学科骨干甚至成为本学科的专业引领者。
他们羡慕教研员不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更不需要每天与学生及其家长打交道,教育教学方面感觉毫无压力……
而作为教研员,则感到有苦说不出:且不说随时有可能被领导抽调出去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如驻村、征兵、信访……
就算是能够专心从事本专业的工作,由于单位人才济济,特别是在评职称、评比骨干教师、评比教学名师等方面对教研员要求极为严格和苛刻,教研员的成长空间有限。
因此,从今天开始,我将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哪个更好,同时也希望您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并敬请您能够批评指正。
今天,我们首先来交流教研员的成长空间。
应该说,教研员由于其本身的学科定位与专业工作的需要,教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科影响力,力争成为本学科专业示范者与引领者。
这样的工作定位决定了教研员要求要比一线教师高许多,表现在职称评审和骨干教师、教学名师评比等各方面的专业成长方面,教研员的要求明显高于普通一线教师。
例如,对于市级骨干教师评审,我们可以将某市级教研员与一线教师要求进行对比:
在专业条件方面:
1.近五年获得县级以上政府表彰(包括“市管专家”、“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或获得县级以上党委表彰的“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或获得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提供证书或文件复印件)
2.近五年来,在优质课竞赛、职业技能评比活动中,获县级以上奖励。(提供证书或文件复印件)
3.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特长等方面做出成绩。所带班级的学生近五年在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及汇演、体育比赛等活动有 2人(次)获县级二等奖以上。(提供证书或文件复印件)
4.积极发挥专业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近五年承担过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等教研、教育学术交流或培训主讲教师或评审专家1次以上。(提供聘书或文件复印件)
5.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近五年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人(排名前三名)完成县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提供课题立项通知书、结题证书复印件);或近五年在有关专业杂志上发表过1篇本专业论文、案例或教改经验文章(提供发表论文、案例、文章复印件);或1篇专业论文获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国家级三等奖、省级二等奖、或市级一等奖以上(提供论文获奖证书复印件)。
6.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发挥传、帮、带作用,近五年指导2名以上青年教师,并取得明显成效(由学校出具所带青年教师业绩证明材料)。
7.教学研究机构人员参评,除符合上述1、4、5、6项外,还须具备:近五年主持完成1项本学科市级教科研课题,且组织教研活动每年不少于 3次。(提供相应佐证材料)
仔细关注上面第7条,可以明显看出:教研员如果参加市级骨干教师评审,必须是近五年获得县级以上政府表彰(包括“市管专家”、“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或获得县级以上党委表彰的“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或获得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一句话,必须要有政府一级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
这对于那些不在领导岗位的普通教研员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许多教研员无法参与市级骨干教师评审。
而后续的市级教学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教学名师都是在市级骨干教师的基础上才能参加评审。
可以说,从一开始,教研员的成长路径就基本上被堵死了。
当然,您也许会说,怎么有许多教研员是省级骨干教师甚至省级教学名师呢?
实话告诉您,那是因为他们在成为教研员之前已经是省级骨干教师或者市级教学名师了,有了参评省级教学名师的资格。
如果他们一开始上班就从事教研员工作,同样也没有机会成长为省级教学名师。
除非他们真正有关系、有背景,而有关系、有背景的人在哪里都能够混得风生水起……(此处省略一万言,懂的都懂)
相信看到这里,您还羡慕成为一名教研员吗?
更别说教研员在职称评审方面的苛刻条件了。
明天,我们将与大家交流、分享教研员职称评审方面的苛刻条件。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与分享。
咱们明天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