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真是被斧头砍死的?尽管史学界很多人也一直怀疑赵匡胤是非正常死亡,但对赵匡胤是被斧头砍死的这个说法,很多学者都论证指出,这个传说,不太靠谱。
很多学者都指出,当时赵匡胤身边出现的“柱斧”,在北宋时有两种,一种是武士所用的利器,一种则是文房用具。作为文房用具的柱斧,又称玉柱斧、玉斧,一般是用水晶或铜铁做成,而“斧声烛影”中的柱斧,即为文房用具的玉斧。
如果说赵光义是用这玩意杀死了赵匡胤,那这种说法就很不可信:一个是这玩意很难杀死人;另一个,即使用这种玉斧杀死了人,外伤肯定也非常明显,难逃众人的耳目。
最早传出“斧声烛影”这一宫廷秘闻的释文莹,他所生活的时代,离赵匡胤死亡只有几十年的时间。释文莹在《续湘山野录》中,记载了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曾经“引近臣环玉衣以瞻(赵匡胤)圣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也就是说,在赵匡胤的宋皇后等人看过尸体后,赵匡胤的一些重臣也看到了赵匡胤的尸体,而赵匡胤的尸体有被洗浴过的痕迹,所以“温莹如出汤沐”,但可以肯定的是,尸体没什么外伤,至少表面没有。
所以,赵匡胤是被斧头砍死的这个说法,史学界普遍认为不靠谱。
但即使不是被斧头砍死的,赵匡胤的死因,也确实很蹊跷。
几个小时前,还好好地跟弟弟喝着酒,怎么一睡下,就突然死了呢?
对此,有学者就提出,赵匡胤可能是当时饮酒过度,酒精中毒死了;也有学者根据宋真宗等宋代皇帝的死因,提出赵氏家族可能有躁狂忧郁症遗传,赵匡胤在当时,有可能是突发脑出血死掉了。
但是这两种观点,论据都不充分。
史书记载,赵匡胤喜欢喝酒,但他对喝酒还是相当节制的。建隆二年(961),赵匡胤就曾经对侍臣说:“沉溺于酒,何以为人?”可见他对喝酒,有自知之明和相当的克制。
至于突发疾病的原因,史学家们翻遍了未被赵光义动过手脚的、记载赵匡胤生活起居的《太祖实录旧录》,也没有发现任何疾病记载。
根据《太祖实录旧录》记载,赵匡胤在暴毙那一年,于三月份出游洛阳;死之前13天,开宝九年(976)十月初六日,赵匡胤还“幸西教场,观飞山军士发机石”。这段时间,赵匡胤身体好得很,频繁出游,根本没有任何生病及传召御医的记录。
所以,赵匡胤突发心血管疾病暴毙说,也被学界所质疑。
那么,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
喜欢下毒的赵光义,自然成了被怀疑的对象。
赵光义是否下毒毒死了赵匡胤,没有证据。但史书的明确记载是,上位后的赵光义,很喜欢下毒:北宋时,后蜀国主孟昶、南唐国主李煜、吴越国君钱俶,都是在投降北宋后,被宋太宗赵光义下毒毒死的。
而《资治通鉴》的总编撰、北宋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则在离赵匡胤死后只有几十年的《涑水记闻》中,留下了有关这宗千古疑案的重要信息。司马光作为史学家,也是北宋的臣子,很多话不便明说,但他在《涑水记闻》中记载道:赵匡胤在半夜死后,宋皇后马上让宦官内侍都知王继恩前往通知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当时18岁),让他迅速入宫。但在这个千钧一发的节骨眼上,王继恩却直接前往开封府找晋王赵光义(赵光义兼任开封府尹)。半夜三更,在开封府门口,王继恩看到,擅长医术(可能也擅长下毒)的晋王近臣、医官程德元,早已等候多时。于是,程德元带着王继恩,进了开封府。
司马光记载说,对于是否马上进宫,赵光义在当时还有些“犹豫不敢行”。在此情况下,宦官王继恩万分紧急,催促赵光义说:“事久将为他人有矣!”王继恩的言下之意是,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年,其中,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已经18岁;并且,赵匡胤除了赵光义,还有一个弟弟赵廷美,都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在此情况下,赵光义随即带着宦官王继恩、医官程德元等人冒着大雪,迅速赶到皇宫门口。到了皇宫门口,王继恩让赵光义稍等一下,让他先进去通报,但心急如焚的程德元却说:“现在就要直接闯进去,还等什么?”(原文:“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于是,赵光义迅速闯进皇宫。当时,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就问说,是“德芳来邪?”,但没想到,出现在她面前的,竟然是不召自来的赵光义。
宋皇后当场被吓得目瞪口呆,“愕然”,后来,宋皇后对着赵光义说了一句话:“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官家,是宋朝人对皇帝的私下称呼。赵光义对此回答了一句:“共保富贵,无忧也!”
司马光是个史学高手,不方便直说的事,他在《涑水记闻》中委婉地进行了表述。
一个普通的医官程德元,在皇帝赵匡胤暴毙当晚,却像未卜先知一般,提前等候在开封府门口,等待接应宫廷中前来通风报信的宦官王继恩(似乎早已被赵光义收买),并且跟着赵光义一起闯进皇宫夺权。
医官程德元有没有跟赵光义一起对赵匡胤进行验尸,司马光没有记载,但在记述这场隐晦的宫廷政变中,司马光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为宋太宗赵光义隐了晦,又做到了尽在不言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