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是我初二的时候看的,当时确实没有看明白,只是喜欢里面的钢琴曲,为1900的死难过了一小下。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没有从船上下来过,他是被抛弃的婴儿,连名字都起的随便,1900,而这个生来就没有携带好运的孩子,却在钢琴上天赋异禀。
钢琴是他的魂,88个黑白键就可以演奏的生命。
可是他一辈子都没能下船,一直到船爆破,他便随着船一起消失了。
当1900在破旧地船上最后地告别,伸出手指试图敲出音乐,最后消失于黑暗。
这是令我曾经最为难过的一幕。
中间的故事很狗血,1900爱上了一个姑娘,这种感觉让他忍不住想要走下船,看看船之外的世界。
可是站在舷梯之上,他定定地望着外面的城市,他将帽子扔了出去,就回过头,再也没有出来。
这部电影只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一点点的身影,没能给我什么震撼的回忆。
想起1900小的时候,他的钢琴天赋被人们惊叹时那句霸气的:“f**k the regulations”,让人热血沸腾,没想到他超越了音乐上的常规,却落入了生活的regulation。
可悲的是,我们试图逃避现实,还要把这懦弱粉饰的精彩。
如今再看到1900丢帽子的情节,我会觉得它刻意地让人尴尬,当初我也没有为这个情节颤动。
而他躲在那艘旧船中,只能依靠想象弹奏钢琴,我想他从还能和尘世沾染的钢琴师,变成了一个沉浸自己想象的疯子。
无论男二如何劝说他,他都不肯下船,执意地留在即将爆炸的船上。
“我永远无法走下自己这条船,但最好的是,我可以步下人生舞台。”
我们总爱在自己的内心里上演各种桥段,然后放在现实拙劣的表演。而任何不合事宜的想象都是不需要的,因为现实世界只有一个。
想起高三的一位尖子生,因为一次失误导致他多米诺骨牌般的崩塌,他就只学当初自己最擅长的数学,但数学没有学好,其他课程也一团糟,最后把自己搞成了个疯子。
他就像一个神话一样,从班里的第一,变成了倒数第一。
那时的班主任曾说,应该有个人把他骂醒的。
而钢琴师最后的表演就是和船一起爆炸,结束自己的宝贵生命。
不值得,不应该,他停留在了过去和想象,应该有人推他一把。
我认为男二应该在当初强行拉他下船。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朋友,她从加入我们社团以来一直在勤奋练琴,却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表演。
我也问过她为什么不去试试看,她说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而且只想自己弹着开心。
可是每当社团表演时,我都能发现她眼里闪着的光,我也表示过让她去给一些活动暖场,可是都在她的踌躇中消失了。
直到那次社团的随机演出,我当着众人把她推到话筒前,她熟练的弹奏着《玫瑰》时,我就知道,她至少是圆满的走出了这一步。
作为朋友,我觉得应该这样做,如果我的朋友跨不出这一步,我应该帮他一把。
在帮别人做选择时,作为朋友,首先是要明白当事人的选择,因为当事人心里已经明白,朋友要做的是,去鼓励他,支持他,而不是仅仅从表面上尊从他的意见。
当然,除了朋友的协助,还要有本人的努力。
如今回头来看,这部电影正是写了每一个明知道要改变,却无能为力的人们。
他们或许是要一份新的生活,一段新的恋情,甚至是尝试一份不同的小吃,都能让他们站在舷梯上久久地发呆,一番挣扎过后,回头躲进那座小船。
曾经为了要不要参与一场面试纠结不已,脑子想的太多太多,甚至让我无法正常的思考其他的事情,当我把这份烦恼告诉我的朋友时,朋友说,别去了,不想去就别去。
我说,可是不去我会丧失一个机会啊。
朋友一下子就笑了,说,其实你是很想去的,只是不敢下定决心罢了,既然如此,不如硬着头皮去一次。
钢琴师走下船去会发生什么,谁都无法预测,但是至少应该明白,钢琴师他同样需要这样一片世界,哪怕他天赋异禀,哪怕他无依无靠。
他踏出的那一步,是他圆满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