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王国维的这本著作,其实早在青葱年少的岁月就已知晓。
或在语文书的某页上,或在语文老师絮絮叨叨的口中。
然岁月荏苒,我与《人间词话》的距离,却渐行渐远。
脑海中留存的仅仅是个名字而已,更多的就是记忆不全的所谓三重境界。
仅仅只是种种现实的局限吗?
我想更多是因为我天然的抵触情绪吧。所有高高在上,套着光环的人或物,我都心存畏惧,只想逃离,哪敢亲近。我的“宿命”就是该平淡平凡到渺小的。
由此我错过了很多次与之对话的机会。
而人生因为这样的心态,失去的何止只是一次与伟大的灵魂在时空交流的机会呢?
今天我清楚的知道那些令自己不舒服的、恐惧的,始终是我的症结,无法绕过去的。那么就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吧。比如与那些我一直畏惧的时空中的有趣灵魂来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
是的,这并不容易,特别是刚开始,不得入其门,本能的抗拒和不喜欢。
而且发现自己站在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前,对自己能否攀登上山顶,我有种无望无力的感觉,那汹涌而来的无奈和厌恶感,令自己站立不稳。
心一横,不会就不会吧,从最基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始吧。
于是跟随着百家讲坛的对《人间词话》的系列解读,开始掀开书的一角,以窥一斑。
01三种境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三境界论,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详。“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千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显然这三个境界针对大的事业学问,三种境界缺一不可,而且三个境界循序渐进。
三个境界,分别引用三个词作者的句子。
第一重境界取自晏殊的《蝶恋花》。整首词表现出离恨之情。这离恨之情表面看可能是对侍妾之情,但也可能表现君臣家国的情怀,他一帆风顺的人生中也有三次被贬的经历,所以也可能是抒发对未来的情感。
第二重境界取自柳永的《蝶恋花》,恃才傲物的柳永,一生穷苦潦倒,为了自己政治生命,消磨的人憔悴。
第三重境界取自辛弃疾的《青玉岸.元宵》。辛弃疾有勇有谋,是民族的英雄,是战士中的诗人。但其一生没有被重要。他郁郁寡欢,悲剧的一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许是他对自己美好政治生涯的期待。
02无我之境
王国维认为,写有我之境多,写无我之境少。
无我之境到底是怎样的境界呢?
根据《人间词话》的描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和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就是无我之境。
陶渊明逃避官场到归隐园林,在他微醺的世界里,回归到从容平和的心境中。
而元好问曾经是感情充沛,细腻的人,是写出“问世间 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人,然而最终演变为看淡一切的人,抗拒用情太深的人,向往平淡生活。
陶渊明最后归隐田园,而元好问最后也是对田园生活向往。可以看出无论意象、心态几乎陶渊明和元好问最后的心境几乎是一样的。
无我之境,可以说是一种物和人的平等关系,是本质的我,具有平和带有群体特征的情感。
03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就是对自然之景融入个体强烈的情感情绪的描写。
就如“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前一句选自冯延巳的《蝶恋花》,描写的一位深闺怨妇的心情,这背后显然不仅仅只是表达闺怨。其实表达的还是冯延巳自己的情感。冯延巳很早就得到烈祖的赏识,和南唐宗主有过朝夕相处的机会。但因其为人心机深重,做事有失分寸、好说大话而不被重用,甚至被排挤。
所以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很自然的景象这一刻对于他而言确实是孤立无援,眼里噙满泪水的感觉。
后一句选自秦观的《踏莎行》,整首词从孤独、凄凉到凄厉直至怨恨之情,发出了自己的困惑。如此哀怨的词,显然和秦观年少时豪气、意气风发的性格不符。这和秦观一生的经历有关。北宋的政治激荡,秦观被驱逐出京城,被贬到现浙江丽水的酒税,结果又被贬官职、取消俸禄到一无所有。他内心的恨意深深。
04赤子之心
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两个登上极致权力的幸运儿,幸运的背后却是不幸的开始。
虽然他们的一生被后世诟病。但在艺术的世界他们都具有很高的位置。
人间词话对他们的评价是,他们都具备优秀词人的素质:赤子之心。
所谓的赤子之心:既注重事实,也讲究真实。
李煜存粹而简单,拒绝长大,对于复杂的帝王世界显然是不合适的,这让他难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帝王,并最终成为异乡的囚徒,因为天真幼稚没有城府而搭上了性命。
李煜一个词中之帝,成了人中之王。他的赤子之心,让他写下旷世佳作,却无法驾驭帝王之位。
文学可以分为主观之诗人和客观之诗人。客观之诗人的作品是偏向外界世界。主观之诗人是真性情来写主观感情。
宋徽宗赵佶的写作方式和李煜类似,也是以真性情赤子之心来写词。
05自然之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相宜。”西湖的诗情画意之美在苏轼的笔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杭州的西湖因此被称为西子湖。
苏轼之所以写出如此灵动美好的诗,背后正是以其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来表述。
同样具备自然之眼的词人还有纳兰性德。
对于纳兰性德的印象我脑海中只有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但他的诗情让很多人折服,如徐志摩曾说他信守的一首词,曾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纳兰性德随手的一首词,就能打动我们。
而纳兰性德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诗词,背后有其人格特点的原因。他其高的天分,加之他淡泊名利的性格,让他抛却很多浮华,拥有自然之眼。
06 感发力量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闹,一个弄,不同凡响,境界全出
一个出自宋祁的《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一个出自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 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 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一句好的诗句,并不是孤立的,和整首诗词的烘托很有关系,甚至和作者本人的也是有关。
张先这首天仙子,愁情跃然纸上,他一辈子并不得知,50多岁才中进士,74岁退休也才5品。
所谓穷而后工,因为人生命运的坎坷,有更多的感悟和体会,才会写出有深度的作品。
张先和宋祁都是这一类型的人。
显然《人间词话》的解读还不只这些,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