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现在很“难”,是当下的一个普遍现象。“难”在哪里?开不完的会、填不完的表,再加上写不尽的材料、应付不尽的检查,让许多基层干部疲于奔波,自己都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基层干部为什么“难”?是因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维主导下的“文山会海”“检查评比”的的确确存在着回潮反弹现象。为基层减负,不是对基层放手不管,而是抓基层要有更好的抓手,更好的方法。把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尤其需要上级部门转变工作作风,善于抓住“全局的重点,重点的关键,关键的具体”,拿出主动为基层“撑腰壮胆”的服务举措和人文关怀,让基层干部心里有温暖、心里有依靠。
为基层减负,要切实提高减负工作的质量和成效。一要优化职责清单:建立基层事务准入制度,明确基层应承担的事务与不合理摊派事务。二要破除形式主义:精简会议和文件,规定每周会议数量上限,提高会议质量,提倡开短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会。严格把控文件下发,避免层层转发无实质内容的文件。三要规范检查考核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检查考核体系,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对确需进行的检查考核,明确标准和规范程序。考核内容注重实际工作效果,而非仅看表面资料和示范点。
为基层减负,上级部门要下放更多权限。一要合理配置资源与权力:加大基层资源倾斜,基层减负是个长期过程,需从制度、管理、观念等多方面精准发力,只有找准基层累点并针对性解决,才能让基层干部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和地方发展工作中。二哟要及时将执法权、审批权等权力下放基层,避免基层干部“小马拉大车”。
为基层减负,要实现问责更精准。一要明确职责定位、厘清责任分工:从上至下明确职责定位、厘清责任分工,实现顶层和基层的双向奔赴。上级部门须以上率下,挑好责任担,对于党中央决策部署既不打折扣、又不作加码,梳理好基层权力事项清单、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等,真正给基层干部松绑减压。二要破除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必须精准审慎实施谈话函询和问责机制,防止问责泛化、简单化,真正落实有为有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