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出版《管理的实践》,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从而奠定管理大师的地位。 今天,重读其著作,虽说语句有些生涩,难以理解,但其中有些观点却也是感受颇深。今天读完其概论部分,即管理的本质,主要是对管理层的角色及重要性、管理层的职责及管理层面临的挑战三层概念进行了阐述。对其中几点论述有所感受。
其一,其认为管理层的重要性在于工作绩效。即从管理的本质意义讲,人和物质相加无法产生效益,只有通过管理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这个观点,无疑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实证。因为其生活的时代关系,当时正值二战刚结束,百废待兴一方面各国都需要进行战后重建,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战争复发,所以对管理层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既要满足“平时”、“战时”生产效益的来回转换,又要美国对经济的领导能力(这里也有些美国霸权的意味)。一句话管理层的重要性在于其实现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即提高工作绩效。
其二,其认为“企业管理不能照搬运用、管理绝不能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管理不只是被动的适应”等论点,十分先进,揭示出了管理的本质特点。虽然已过了七十多年,但现在有些企业家对此仍没有正确的认识,在管理工作中,违背上述论点的行为却层出不穷。“管理无用论”仍甚嚣尘上,却是十分可悲的。
其三,其认为“领导力必须靠管理一群管理者来有效发挥;企业精神也必须通过管理层的精神来塑造”。这对于我们当前一些企业和老板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一些老板可能认为,“我只是管方向的,不管其他,但却在权力上紧紧把握不放,造成执行能力差,行事缓慢,这也从侧面上验证了“将熊熊一窝”的理论。
其四,其认为:“管理者必须将目前的现况和长远的未来都一并纳入考虑。如果为了眼前的利润而危害长期利益,甚至企业的生存,那么就不是在解决管理的问题。如果管理决策为了宏伟的未来,而不惜给今天带来灾难,那么也不是负责任的管理决策。”句话对当前企业也十分有效,涸泽而渔的事不能做,理想化企业则难以存活。这个道理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反而例子也屡见不鲜。
上述观点,值得细细咀嚼,认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