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获取的知识的方式有许多,读书和读网络文章(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短文)是其中的两种方式。在这两者之间,我认为读书是习得知识的最好方式。
今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碎片化、移动化、短小化的文章深受一些读者青睐。因为,读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只需短短几分钟,既符合当今许多人追求“快”节奏的需求,又满足了他们时刻关注、永不掉线的心理需要。通过不断浏览,缓解自己可能‘OUT’于时代的心理焦虑。
通过阅读微博、微信等网络短文的形式,一个上午,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浏览十几二十篇文章,感觉收获满满。可是我们不可高兴地太早。不知你有没有发觉,当我们读完一大堆文章后,记住的内容却很少。只是觉得,一上午我们过得挺充实的,可是真要让你讲讲到底学到了啥,却又很难讲清楚。这样,阅读过程的充实感与最终结果的空虚感形成了一个矛盾。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呢?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是我们过于追求数量,过于沉浸于读完一篇篇文章后产生的即时满足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求读完,却并未对文章的内容过于深究,以致于看完文章后印象并不深刻。另一方面,大多数微信、微博短文,只是满足了读者短平快的阅读需求。在有限的篇幅下,这些短文承载的信息也相对有限。比如有些文章在论证分析过程中阐述的并不详尽、全面,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论述框架。因此,网络文章在传递知识方面存在劣势。
可以说,在提供完整的知识论述框架方面,书本是有优势的。一本书,往往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知识框架和相对连续的知识脉络,相对于网络文章,它传递的知识更加清晰、全面和系统,是我们习得知识的更好方式。这就如同盖房子,微信、微博等网络文章只是给你呈现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大楼,却没有告诉你这楼是如何盖起来的。而书本在为你展现一座大楼的同时,还讲述了这座大楼是内部的建筑架构是怎样的,盖楼需要选取什么样的材料更加坚固。
比如:《极简欧洲史》这本书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两章的篇幅勾勒出欧洲史的概况,提出欧洲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宗教文化和日耳曼蛮族战士文化组成的混合体,然后讲述了三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古典时期、中世纪、近代欧洲)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了神性向理性、科学到浪漫的转变。第二部分,是作者对欧洲细节性的描述,他选取了6个专题进行论述,对欧洲文明的演变做了更加详细、透彻的阐述。读完此书后,我们会在脑海中对欧洲的发展历程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我们不仅知道了欧洲的文明进程史,还了解了是什么因素导致欧洲文明发展到如今的面貌。
可见,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对某个专题有更加清晰、全面地了解,因为书本给我们提供的知识框架是系统、完整的,更加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一个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讲,相对于微博、微信文章这种浅阅读方式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读书这种深度阅读的方式也许速度较慢,过程也不轻松,但却是我们习得知识的最好方式。
让我们从读一本书开始习得知识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