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玛·富兰伯格(Selma Fraiberg)博士在她的《奇妙岁月》一书中写道:“孩子需要在一定的阶段感受我们的拒绝。但如果我们的反应过于强烈的话,他会感到所犯的错误让他不再被爱,或者被蔑视,那么我们就在滥用做家长的权利,并有可能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中掺杂了过多的负疚感和嫌弃自我的成分。”
孩子的心里其实远比我们想像的脆弱,而且有时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对孩子太过苛责,有时想想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或许过于严格,换位思考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也经常犯和孩子一样的错,虽然我们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是可能我们没有估量好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其实他们对错误的记忆是有时限的,可能犯过错误很短时间就忘记了,但是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依恋是绵长的,我们对孩子言语过于激烈,可能纠正的不是错误,可能伤害的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对父母爱的怀疑。
长期的过重苛责,可能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不可修复的伤害,可能导致孩子青春期更加的叛逆和对父母的怨恨。这一点我在我的妻子身上感受很深刻,我的妻子是双姐妹家庭,我的妻子是家中的长女,因为家里小的时候条件很不好,妻子小的时候承担很大部分的家务活,但是丈母娘说话是那种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人很好但是说话有的时候很直接,很严厉。这种严厉的表达爱的方式让我妻子在青春期很叛逆,喜欢跟妈妈对抗来获得自己的被认可,而且让妻子的心里对妈妈多少有这恨意。
现在年纪大了,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跟父母分开住了,妻子为人父母可能也理解了做母亲的不容易,现在有些理解了母亲,也开始关心母亲。但是在教育我的女儿时候,非常注意自己的态度,虽然有时也气的不行的时候也会态度不好。但是真的很注意对孩子教育和态度。可见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过激的言语或者管教会给孩子的心里留下多么长久的印记。
《亲密关系》一书中曾经说过,人年幼成长过程中一些情感上的需求的缺失,会在今后成长过程或者婚姻关系中从朋友或者爱人身上去获取和弥补曾经的缺失,这会给未来的人际交往和婚姻关系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缺失的越严重,想要索取或者弥补的要求就越强烈。
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育或者沟通的方式,不要因为不注意的方式,形成无法弥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