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谈了不少问题,按照南怀瑾先生所说,论语每一章节的题目就是本章的主题,这是有待商榷的,此篇不仅仅讲了如何为政,还讲了学习、孝顺和君子的问题,下面展开来说。
第一,是为政的问题。本章第一句就点出来,要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处在适当的位置上,那么一切就会像星辰运转一样井然有序。治理国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只用政法和刑罚来治理人民,那人民是没有廉耻之心的,如果再加上道德和礼仪去引导他们,那么就会人心归服,这其实是教导人们要有羞耻感。耻感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秦国为什么二世而亡,就是因为刑法太重而缺少了道德礼仪的辅助,人们为了逃避刑罚而互相揭发,活的战战兢兢,没有松弛感,当一群农夫因为错过约定时辰而要处以死刑之时,他们想反正都是一死,那还不如直接造反,可能还有活路,这就开启了中国封建王朝农民起义的序幕,所以治理国家没有弹性是不行的,太刚易折。
如何使人们信服呢?那就要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去亲近贤人君子,远离那些奸臣小人,有了正直的人在上位,人民就能看到希望,如果大家努力读书工作,都是有机会出人头地的,而那些依靠溜须拍马、走后门的人会遭到唾弃。政令不能朝令夕改,对人民要说到做到,这样你的政令才会受到重视,如果再加上你能够以身作则,家庭关系和谐,那么人们就会效法你的做法,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整个社会风气会焕然一新。
第二,学习的问题。孔子在这一章节中,把自己的学习历程总结了一下,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孔子对于学习是十分严肃认真的,也把治学的阶段给大家普及了一下。首先你要下定决心,好好学习,这里不仅是说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行为礼仪等等,如果十五岁开始学习,那三十岁他才能算是做的到,虽然能做到,但是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做,到了四十岁才能明白这么去做的原因,没有了疑惑,就能更加笃信儒家的行为宗旨,五十岁就能明白自己的天命所在,这里的天命可能指的志向,也可能指的是老子所说的“道”,也可说是明白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自然而然就能运用到生活当中,那等到了六十岁一听别人说的话,就知道是真是假,谁也不能骗得了他,到了七十岁,基本上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一言一行都合于礼,自己内心没有了冲突,仿佛事情本来就应该如此,已经化为自己的本能状态。
对于学习,这里又重点说了孔子的两个学生。其一是颜回,颜回表面看起来笨笨的,他听了孔子的课之后,没有什么问题,这是很奇怪的,一个好学生,像是子路和子贡这种,往往是追着老师问问题,但是颜回听了老师的课之后,悄默声的回去照做,本来孔子以为颜回没听懂,但是后来发现颜回才是最有悟性的学生,他听一遍课就能抓住精髓,而且能够去照做没有违背,这说明颜回和孔子一样是生而知之的人,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最得衣钵传承的人。其二是子路,孔子对子路的劝告是,你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智慧。子路本身是个鲁莽但是很仗义的人,性格豪爽,心直口快,因此有时候难免会说一些吹牛的话,有些事他可能只是略知一二,但气氛到了,他也能说得滔滔不绝,仿佛他就是专家,孔子知道他有这个毛病,就告诉他,不要对不懂的事情乱发表言论,这样才是真正的聪明。
这一章里还讲了学习的两个重要原则。其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光学习不思考那就会迷茫,就像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很努力、很用功,但是学习成绩不好呢?因为他们缺少了自己的思考,学习不是单纯的记问之学,就算背诵的东西很多,但也要讲究方法,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短时间还行,长时间肯定会遗忘,所以学习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只有理解了之后才能记得更牢固,就像学习历史,如果光记年份可能很快就忘记了,但联系着想想哪年发生了什么事,知识点就容易记得牢固。当然了,如果只思考不学习也是不行的,人在一生中能接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如果只是闭门造车,自己整天胡思乱想,那可能就会陷入虚无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了什么困惑或解决不了的事,可以从书中找找答案或者跟别人交流一下,看看别人是怎么处理的,说不定就会有意外收获。其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有时候不能一味的求新,尤其到了社会上之后,除了职业上的要求,我们就很少去学习新知识了,那么如何把一件事研究的深入呢?就需要不断地重复。现代社会的出版量比起古代来说大大增加了,但是有多少书是值得看的呢?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研究管理学,你能把德鲁克的书读懂读透,那么就能在管理上游刃有余了,不管是研究什么学科,我们都要去看经典基础的东西,先把基础掌握好了,才能理解的更加透彻。
第三,孝顺的问题。这一篇里连着四段讲了孝顺的事情。孟武伯和孟懿子是鲁国的权臣,在鲁国有很重要的话语权,因此孔子给他们讲孝顺,不仅仅是指的个人之事,而是跟国事有关联,对孟懿子说祭祀父母要遵循礼法,孟懿子在鲁国的实际权利已经超过了国君,他的身份不是诸侯,但是他的日常用度已经超越了他的身份,这里孔子以孝来劝说他,是让他要认清自己的身份。到了孟武伯之时,孔子就劝说他,不要让父母因为疾病之外的事担心你,就是要求你做人做事都要遵循礼法,如果你不守规矩,给家族带来了祸患,那也是不孝顺的。至于子游和子夏问孝顺的时候,孔子只是告诉他们具体要怎么做,要对父母有敬意,不要觉得你长大了,翅膀硬了,就对他们吆三喝四的,如果说供给衣食就算孝顺,那么跟你养个狗养个猫也没有什么区别,一旦想发火的时候,首先要想想父母把自己拉扯大不容易,你小时候给父母惹了多少祸,惹他们生了多少气,所以面对父母时,保持愉悦的面色,这是一种修养,这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
第四,君子的问题。这一篇章中讲了君子的几个问题。其一,君子不器。君子不是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就像我们的很多开国将领一样,他们本来是军人出身,但是让他们去搞科研,他们可以搞出成绩,让他们去开发大西北,他们也能开发,让他们去搞外交,他们也能搞,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志,只要有了这种精神意志,那么没有什么是不能够攻克的,这就是君子不器,人才放在哪个地方都能发光发热。其二,君子要说到做到。如果言而无信,那是无法立足于社会之上的,对于君子来说,更应该言行一致,现代社会说了做不到的人比比皆是,有时候大家还喜欢这种口若悬河的人,但从长远来看,只有说到做到的人,慢慢才会建立自己的信用优势,事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其三,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在哪?君子之间是团结,小人之间是勾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看一个人怎么样,要看看他的朋友,看看他如何与人相处。如果他跟别人的关系是互相利用,互相勾结,因为利益关系走到一起,那么这就是个小人,如果他和别人是因为彼此欣赏,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理念在一起,那么这就是个君子。跟人交往也要注意,当我们跟一个人过于亲近的时候,就要想想是不是对他有所求,或者是否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如果逾越一定的限度,那就要及时的刹车,因为这可能就是小人之交,是需要警醒的。
为政篇讲了很多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章节,儒家自来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为政的前提就是修身,那也不为过,人民都喜欢效法贵族阶级,如果贵族阶级一片混乱,没有家庭伦理道德,就会失去人心,人民会觉得一个无才无德的人凭什么去统治他们,社会就会发生动乱,如果国君能够家庭和睦,庄重认真的去对待人民,使得人民安居乐业,他就会受到拥护,这样的话一国之政治又怎能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