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列出生活中有哪些“我”?可包括“我”的身份,社会角色,身份认同(即课上讲到的背景音乐),并试着分析他们是如何产生的,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其中哪些是可以试着松动,改变或放下的?
生活中的“我”有:我是一个妈妈,我是一个妻子,我是一个女儿,我是一个姐姐,我是一个老师,我是一个学生,我是一个不重要的人,我是一个不值得爱的人,我不相信……
今天,我清晰地看见自己被背景音乐带走的一个过程。
上午,晾晒衣服时,发现洗衣机里的衣服比平常多。想起早上我准备按下洗衣机的“开始”按钮时,老公让我等一等,他又放了几件衣服。从洗衣机里拿出衣服的瞬间,我升起了烦躁的情绪,内心还有很多的评判,“平时不及时换洗衣服,一下子洗这么多,晾衣架都不够晒了,真是讨厌,让人烦……”当我开始晾晒衣服,注意力回到衣服触感的一刹那,我意识到我被“今天的衣服比平常多几件”的事实带走了。我将其解读为“老公习惯不好,不会考虑晾衣架是否一次晒得下这么多衣服,他是一个粗心、考虑不周的人,不考虑我的感受的人……”因为这样的主观解读,生出了许多负面情绪,这时再想起老公,脑海里就出现了一张令人讨厌的脸。日常生活里,类似的情况发生,我立刻就会用挑剔、指责、嫌弃的方式,或明或暗地攻击,制造出一些新的行为事实,然后,这些事实继续被主观解读去引发其它事实,由此,塑造出某种亲密关系的“命运”。当我回到正在晾晒的衣服上时,我发现,当下哪有老公和他的言行,明明只有要晒的衣服啊。
我又一下子记起,张德芬老师在樊登读书里讲《我们终将遇到爱与孤独》时,提到关于性侵的案例。她说:“可能对方只性侵了你一次,但在你反复咀嚼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已经在脑海里把自己性侵了几百次,是不是你每天都在重复这个故事,你就一直受害?然而,现在呢?当下呢?此后呢?未来呢?这个东西是不是在你手里?你的生命是在你手里,父母可以迫害你多少年?20年,你总算成年了,你现在是成年了,你可以决定我不要再接受迫害,同时不要让他们继续在内在迫害我。”
从这一件细小的事,我真切地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一个自以为是、虚实不分的世界里。某一个与别人相关的客观事实(实),因我的主观解读方式(虚),引发出某种行为反应(实)。我的行为反应(实)再作为下一个“实——虚——实”循环的起点,无限循环。其实,到底是由“实”引发的“虚”,还是由“虚”引发的“实”,也无法找到那个源头。
当我一件件地晾晒衣服后,发现晾衣架竟然能晒完这些衣服。然后,我又开始想,平时我因很多这样的主观臆想而攻击了老公,我是不是要道歉呢?为什么现在会想到要为过去的行为道歉呢?是想去证明自己能做到知错就改吗?当我认同知错就改时,我似乎对别人也有这样的期待。当我怀着这种期待,认错就是为了去交换别人的改变,当别人没有如期发生改变时,对人对己又产生了新的评判,甚至去验证一种绝望“就是这样,我就是没有办法改变别人,他们曾做到的改变只是为了骗我、敷衍我,我就是一个不重要的人”。
当下,我认识到自己被一个事实带走了,并清晰看到一个循环模式就够了,至于是否道歉,又跳进了虚实循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