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先生的名言名句充满智慧和禅意,深受人们喜爱。其“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这句话道尽了世人向往的通透境界,一种至高的境界,前面短短十六个字,常被解读为“翻篇”的智慧——放下牵绊,轻装活在当下。可仔细想来,其中“不念过往”四字,却像一面多棱镜,照见人心深处的矛盾与释然。
谁能真正做到对过往全然忘却?有些事刻骨铭心能记一辈子,有些事仔细珍藏唯恐遗忘一丝一毫。那些曾经的生活片段,或是深夜梦回的温暖,或是痛彻心扉的成长,早已在生命里刻下印记,不曾也不敢遗忘。童年夏夜妈妈讲的故事,初入职场时前辈的指点帮衬,失意时朋友沉默相伴的肩膀……这些碎片拼凑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我”,若是刻意抹去,生命反倒成了随风顺水漂流的浮萍。正如有人说,记忆是灵魂的行囊,装满了走过来时路的凭证,太过干净,反而轻得让人发慌。
我们常常在“念”与“不念”之间寻找平衡。所谓“不念”,从来不是要与过往彻底割裂,而是不困在回忆里作茧自缚。打翻的牛奶不必反复叹息,错过的站台不必长久徘徊,那些已成定局的遗憾、无法挽回的过错,纠缠不休只会消耗当下的力气。就像收拾行囊时,该丢掉的累赘不必留恋,但贴身的信物、珍贵的照片,理应妥帖安放——那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底气与温度。
今天我们的所做在追求什么?细想一下,不难发现,好多人、好多时候都为的是留下一个念想,让一个曾经的瞬间变成一个美好的回忆。春日里种下的花,是为了秋日能想起播种的期待;灯下写下的信,是为了多年后能触摸到此刻的心情;认真对待的每一份关系,是为了在时光流转中,总有一份温暖可供回望。这些“念想”不是对过往的沉溺,而是给生命积攒的能量,让我们在回望时,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如何一步步成为今天的模样,带着这份清醒与笃定,继续走向前方。
所以呀,不念过往或翻篇,其实是不纠结于过往,不折磨自己,该记住的还要记住,该遗忘的就忘掉,顺其自然,留下的只有经验、智慧、美好与成长。
如此说来,丰子恺先生的智慧,或许不在于“不念”的绝对,而在于“安放”的从容。过往如镜,照见得失便好,不必久盯;当下如路,踏实前行便好,不必慌张;未来如光,心怀期待便好,不必焦虑。该记住的,让它成为滋养生命的养分;该放下的,让它化作轻烟随风而去。
这大概就是生活最好的状态:带着过往的馈赠,不纠缠、不辜负,清醒地活在每一个当下。如此,便是真的“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