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搬家了,有一天微信聊天,她问我,“这里是不是离你妈家很近?”
我突然对“你妈家”这个词感到耿耿于怀。
这个很寻常的聊天词语,本该没什么特殊的,我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人们通常都这样称呼似乎也没错,因为那个十几年前本还被称作是我家的地方,现在变成了“娘家”。
这样明确的区分像要把出嫁的人与家里阻隔开来,分成你是你,我是我,感情上似乎不变,但又似乎都变了。
我不能板正朋友的说法,因为我知道她说的没错,但是我心里总想一直保留着“我家”的地位,所以我每次回去都说是回家,而不是说回娘家。
不知道是谁发明“娘家”这个词,可能是为了区分自己重新组建的那个家,所以把原来的那个家叫做“娘家”,可是为什么组建一个家的前提是要把原来的那个家摘除呢?
为什么不能说那个是老家,这个新家,或是那个是原家,这个是现家呢?
称“娘家”那只是妈妈的家,没有“我”了,这使人感到忧伤。
那个从出生就在那儿,从蹒跚学步到赤脚奔跑、从没有记忆到慢慢变成有记忆、从顽童到学生时代,每一步都注满了来时的路,为何一朝之功就要被隔开?
那原本就是我的家啊,为什么不能一直是家了呢?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首因效应”,也就是开头信息,首因效应因信息进入长期记忆没有被其他信息干扰,所以很容易被提取,也就是很容易被记住,且难以忘怀,就像我们小时候的记忆一样。
那些早年发生的事情,经过岁月长河的拉扯,把它带进了更遥远的深处,但我们总能在只言片语或是触景生情中而把它们反复拿出来咀嚼,回味,那是我们觉得最甘甜的一部分。
我们大约永远都忘不掉。
可现在却因有了新的家庭而被剥离,那个依然还能回得去的家却不是“我家”了,这怎么能不让人忧伤呢。
只有老家才是有根的地方,现在住的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最多称为居所,因为没有土壤,所以我们没办法生根,也就成不了所谓的“家”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强词夺理,但既然我有词有理,为何不能强夺呢?
只要它还能变成“我家”,强悍一点又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