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是电影,悟的却是人生。将近170分钟的时间,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它很长,但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而言,太短……
电影叙事很平静,中间没有太多高潮的片段,主要以李白和高适等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展开,其中主线是李白和高适。一个少年顺境,老年唏嘘。一个少年受挫,暮年得志。
我感觉影片唯一的高潮是李白的将进酒,那一刻迸发李太白内心所有的情感。电影里唯一触动我的片段是高适的老年得志,平定叛乱,真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但人家再落魄也是寒门贵族,普通人又有几人老年得志?人生又有多少个十年……
故事叙述是以老年高适和公公的对话展开,军营内高适淡定叙述往事,军营外吐蕃军队蠢蠢欲动。这足以表明,此时的高适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笨拙,自卑的他了。
高适爷爷很厉害,有军功,被封为安东都护。但是到高适这一辈,渤海高家,家道中落,但高适为人谨慎,受他爷爷的影响,一心只想报国,建功立业。
李白,商人之子,家境殷实,为人豪放,出手阔绰,爱吟诗,会舞剑,千金散尽只为美人一舞。
高适和李白的相遇始于偶然,盗贼劫李白之马,李白误认为高适是贼,二人便打了起来。打斗之后,二人一路同行。不得不说,古人真是文武双全,拿起酒杯喝酒吟诗,放下酒杯拔剑砍人。想想我们现代人,未免过于羸弱……
李白是商人之子,虽家境殷实,但因为唐朝的制度,不能参加应试考试。对于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的李白而言,他并没有灰心,而是采取参加行卷的方式,他很想做官,很想博得一个机会大显身手。而且李白一直很自信,可以说是谜之自信,虽处处碰壁,依然胸有大鹏之志。
高适不会作诗,只有一身武艺,他想去长安,通过武艺博得权贵赏识,然而极为讽刺的是用来上阵杀敌的高家枪法如今却只能在舞台上取悦权贵。但遗憾的是,他最后依然没有得到贵人赏识,相反,会弹琴作诗的王维,博得了玉真公主的赏识。此刻,高适的内心应该是失落的,但这还只是一点点的打击。
在和裴公子切磋武艺失败后,并且得知裴公子是女儿身时,高适的失落感,失败感达到了极点,高家枪法,那可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如今却打不过一个女儿身……
可他没选择自暴自弃,而是回到家乡一边耕作,一边读书,练功。这点真的很触动我……
李白的洒脱豪放和高适的笨拙自卑形成鲜明对比。毫无疑问,殷实的家境让李白从小就接触了很多高适接触不到的东西,其实我很不理解,这二人是如何成为朋友的?但命运就是这么奇妙。
年少的李白意气风发,喃喃吟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即便是碰壁之后,他仍然会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两句诗。
我觉得,李白的心镜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转换,年少渴望功名利禄,一心入世,中年受挫被权贵排挤,一心出世,后来的他只是游山玩水,喝酒吟诗,一心求道。也许,正是仕途不顺,造就了一代诗仙吧。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大抵表达李白内心的无奈,从被圣上招进长安,红极一时,到被人排挤,大起大落。这种感觉,一般人都扛不住吧,可他仍然内心豁达,将所有的不快通通化解,用酒用诗,发泄内心的狂躁。将进酒,杯莫停……难怪古人写诗都要喝酒。
到影片的最后,高适终于等到他施展身手的机会,从不知名的小官飙升到节度使,统领军队,平定叛乱。他高家的枪法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可此时他早已年迈,老年得志……此时的李白却是锒铛入狱,差点没命。
对于李白而言,他太渴望机会,不慎参与叛乱,好在郭子仪保他,只是流放。从这以后,我想诗仙太白或许再也不想留得功名了吧。
看完电影,内心没有太多波动,我感觉电影叙述很平静,其中还有很多其他人的经历,这真的写不完。每个人的经历都很丰富,无法想象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当年差点被砍头。
历史真的让人着迷,我总是觉得剧本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换人继续演。当繁华的长安一夜之间变成废墟,当诗人吟诗作乐的黄鹤楼被一把火烧掉,一个强大的帝国就此衰败,昔日百姓安居乐业,今日却家破人亡。
有时候我就在想,到底什么才是真实,这世间究竟有什么才是永恒。多少人的一生,在史书里几个字就概括了。寒门贵族,商人之子却也抑郁不得志,我等又该如何,所有的期盼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如今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当时代的灰尘洒落在个人身上,我们又能怎样?
我们每个人看似渺小,但我们每个人都在书写历史,我不知道结果如何,我只想好好走完我这渺小平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