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学小杰,是个游戏高手。
我们在同一所城市读书,时不时也会见面。
而他每次大多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脸上挂着洗不掉的黑眼圈。
一次,看着他在我眼前哈欠连连,我忍不住问:
“你是不是睡得太少了?”
他漫不经心地应道:
“习惯了。”
再后来我得知,现在的他迷上了某款手游,每天睡前都会玩的很晚。
因此,偶尔也会玩通宵。久而久之,就陷入了失眠。
年轻人失眠的现象如今已然见多不怪,原因多种多样,
但大多无外乎学业繁忙、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失恋,等等。
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新的夺去睡眠的罪魁祸首,已在悄然间降临。
俄国著名心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的经典实验想必很多人已有所听闻:
因为观察到自己的狗在吃饭前,看到饭碗或听到送饭人的脚步常常会流口水,
对此产生浓厚兴趣的巴甫洛夫便决定做一项实验,籍此了解狗的本能与媒介的关联。
他的实验条件相当严格。因为狗是十分敏锐的动物,微小的声音、光线的强弱乃至观察员的一言一行,都能分散它的注意力,为此巴甫洛夫制造了一个与外界刺激完全隔离的实验室。
每次为实验室里的狗喂食前,总是先让它听到铃响。
直至最后,每当狗听到铃声,口水就流下来了。
铃声成了狗快乐的源泉。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
床和睡眠,原本天生一对。
然而这种联系,却在种种多余的行为下,逐渐变得岌岌可危。
到了安眠的时间,许多人却依然沉浸于掌中互联网联结的各色空间:
各种讯息、社交、游戏……
是啊,既然漫漫长夜,无心睡眠,何不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呢?
久而久之,就如同实验里的铃声和饭一样,
无关联的事物建立了原本不应有的联系,蚕食原本自然存在的关系。
睡前坐在床上,躺在被窝里,若是不翻翻手机,就心痒难耐。
明知该即刻睡下,不知不觉又拖到很晚。
有的人甚至得上了所谓的“晚睡强迫症”。
这般情形,想必不在少数吧?
只是,静下心来想想,牺牲宝贵的睡眠时间,只为翻手机,真的值得吗?
可悲的是,被这些实质上并无意义的惯性行为所绑架的,远不止我们的睡眠。
同寝室一个人缘不错对学习却不是特别上心的哥们,经常也会和我们其他人结伴去图书馆。
但只要找好位子坐下以后,必然是掏出手机,带上耳机,点点划划,沉浸在屏幕中的世界。
显然,他并没有影响其他人。而且,也许同样是因为怕尴尬,同寝的其他哥们,包括我在内,并没有当着他的面刻意指出这有什么不妥当。
但很显然,日复一日,这一系列行为已然成为了他的习惯,自然得就如条件反射一般。
以至于有一日当我看见他独自出现在图书馆内时,依然是捧着手机,两耳不闻窗外事。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桌上堆叠着学习资料,却总时不时忍不住拿出手机把玩;
想要全身心投入到当日的工作中,结果不知不觉又在刷微博,翻朋友圈、豆瓣、知乎……永无止境。
这种看似不值一提的小毛病,却在一点一滴摧毁我们的生活节奏。
那么责任该归谁?智能手机?
潘多拉的魔盒本身并无罪过,有罪的只是那个将它打开的人罢了。
真正的罪魁祸首,也只能是我们脆弱不堪的自制力,和那颗耐不住寂寞的心。
正因为这样的诱惑看似渺小而不起眼,才更容易让我们卸下防备,选择蒙蔽自己,任凭其肆意侵蚀,直到最终变得如同于狗而言那充满魔力的铃声一般。
一再任由自己将无关的行为和重要的事情挂钩,终有一日会被恶习牵着鼻子走。
经受住生活中处处渺小而又持久的诱惑,才有可能面对大风大浪而屹立不倒。
千里之堤,必毁于蚁穴;千里之行,必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