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老师的第二次课:小说的元素(二)
一、上次课回顾
卓老师先带着我们回忆了上节课的内容: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及小说的第一个元素:标题。
跟着老师回忆,突然发现自己自学的上次课的重点弄错了,把重点放在“写作就像造房子”上了,而老师说这个,其实是在说明写作需要认认真真去阅读,去准备材料,认真地去精读细读自己喜欢的作品,分析其结构、语言等。对一个小白来说,我们可以先从短篇小说入手,慢慢的分析它。
上一节课的第二个主题就是小说元素的第一个元素:标题。一个好的标题的话,它是具有意蕴的,有象征性,或者说是高度地概括小说的核心,散发出一些文学色彩出来,有象征色彩。
二、小说的第二个元素:开头
卓老师在讲小说的第二个元素之前,先讲了一个概念:真正的阅读是从第二遍开始的。这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的。第一遍阅读,我们往往会被小说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阅读,真正的阅读从第二遍开始。我们阅读第二遍的时候,已经把这个故事的情节给消化了,这样,我们再来解读分析的时候,就能够抛开这个故事,从一个上帝的视角的来进行解读。比如,《露天电影》,我们光看第一遍,会觉得平平无奇,但当你看完一遍之后,你再来读的时候,你会发现,露天电影它背后的意蕴是深刻的,也能品味了么作者想表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我们品味完标题之后,接下来就要品味小说的第二个要素:开头。万事开头难,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小说也是如此。
我们写小说的目的是要让人想去看,有读下去的愿望,也就是说,小说的开头要“抓人”,要让读者欲罢不能。
对于作家来说,小说的开头,除了“抓人”这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你的整个行文定一个基调。当你把第一个句子写出来的时候,你基本已经知道下面你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方式。
卓老师以莫言为例,解说了以“跟朋友交谈”的方式来开头,就给整个行文定了一个叙述的腔调、叙述的节奏,表达方式随着你的交谈而体现出来,而不是端着架子的介绍方式。不幸的是,本人很多时候总是不自觉地端着架子介绍。
另一种开头就是总结式的。比如,说我们看《白鹿原》的开头:白嘉轩一生引以为傲的是娶了七房女人。这个就是一个高度的总结。因为我们知道,娶老婆就是一个人人生当中最大的事情,而他娶了七个老婆!那就是说,他一定是具有什么传奇色彩的。这也就为整部小说定了一个基调:一个民族的传奇秘史。豁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和老舍的《断魂枪》也是这类的代表。
三、小说的另一个元素:结尾
卓老师指出,一部小说理想的结构应该是:凤头、豹尾、猪肚。但结尾不是结局,“豹尾”,就是结实有力,能给人强有力的一击。这可以用小细节来凸显。
好的结尾一般有小反转,能够击中人心,即所谓的“突袭感”。
卓老师以一位简友的文《人生大事》为例:“我娃高兴了,这是大事。”这个结尾就有突袭感,人生大事原来并非只有生死,而是孩子的笑容。这个小小的反转给人震撼。又比如,徐则臣在《露天电影》中的结尾:“他尿裤子啦!”这句话由没看过露天电影的臭蛋说出来,蕴味非同一般。
四、小说的“猪肚”:故事、故事核、情节
小说=故事+意蕴。小说的本质是故事,写小说也是需要讲故事的,但小说不同于故事的,就是小说要有意蕴。意蕴就是我们要挖掘的哲理性的内涵。
比如,如民间故事嫦娥奔月与鲁迅的小说《奔月》就明显不同。鲁迅的小说也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但他突出的意蕴是英雄后羿在生活中无用武之地的没落。再比如,我们在写婚姻的不幸和一地鸡毛时,写的最多的是出轨、男方不顾家不带小孩等等,这都是同质化的东西,而不同的东西(主题或情感)就是意蕴。钱钟书的《围城》里有一句话:“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就是意蕴。
我们在写小说讲故事的时候,要求提炼出一个出故事核,也就是故事里的核心情节。这个故事核就是整个故事的亮点,也小说的亮点。
比如,众所《西游记》,就是通过孙悟空一段段降妖除魔的故事而推动情节发展的,孙悟空与他的师兄弟们,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所遭遇的磨难,这就是故事核。再比如《露天电影》里,秦山原被孙伯让复仇,这也是其要表达的故事核心,故事里面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着复仇做铺垫。
故事核包括三个要素:人物、动机、主要事件。以《西游记》为例。故事核是唐僧师徒四人到西方取经路上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的情节。人物:孙悟空;动机:被罚下天界,将功补过;主要事件:西天取经。
小说情节则是指事件,有因果关系的事件。有前面的因才会有后面的果,也就是说,故事要能立得住。 比如,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不能成为一个故事。王后因什么而死的?是因为悲伤过度还是被人谋害?这就需要我们去设计一个情节,一个有因果联系的情节。
故事情节还有当前事件和过去事件之分。故事的核心情节,是当前事件,可以慢慢地一步一步推进。过去的事件,只是小说的背景,不能用过多的篇幅去叙述。随着当前事件的推进,过去的事件可以穿插进来,为文章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