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已通过家属及本人同意公开
1
学生背景
L同学,15岁高一男生,来自浙江,入学扶禾心理4个月。
经家长入学时陈述以及入学后为期15天的测试与观察,该同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无心学习。学习习惯不好,经常上课睡觉,不写作业,怕吃苦,中学毕业后,辍学在家一年,后被送到扶禾学习。
2.亲子关系淡漠。该生自述父母工作繁忙,从小寄宿在学校,对于家庭中安全、爱与归属的需求存在缺失,在家里和父母无话可讲,不想和父母交流。
3.人际关系较差。在学校里,经常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没有好朋友,曾有和舍友发生矛盾,被孤立排挤,感觉和舍友格格不入、压抑,故对自己产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
4.自信心不足。习惯否定自己,遇到挫折只会逃避,因为害怕失败会让别人更加地瞧不起自己,为了避免失败,所以选择不去做。
5.生活作息不规律。自辍学以来,很少出门,在家用电脑和手机看直播、打游戏,作息不规律,熬夜、昼夜颠倒。
2
咨询分析
原因分析
L同学自幼就读于寄宿制学校,与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较弱,从小分离焦虑导致强烈的不安全感,对家庭与爱的需求程度较高。
咨询方向集中在学生成长经历的挖掘与梳理,探索学生日常行为方式出现的根源性原因,及其对于现有核心问题的解决。
L同学整体心理年龄偏小,对母亲的依赖程度较高,对父亲一方却存在较为明显的反抗心理,父母教养方式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对于Y同学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内在动力的发掘均存在重要影响,同时,这也是现阶段Y同学动力不足问题的根源。
判断依据
1、临床观察(新生入校后的反应、心理咨询的动机、人际沟通中的表现)。
2、入学父母对孩子情况的详述。
矫正方法
1.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其自我和周围进行认知分析辨析
2.精神分析探索深层原因
3.建构学生力量感
4.抗挫折训练
5.情绪控制训练
6.人际关系技巧训练
7.家庭教育
3
1、通过心理疏导,解决各种关系混乱问题。
首先,与学生做初始访谈,建立稳定的信任的关系,确定整体咨询目标为改善亲子关系和找到学习的深层动力。
其次,帮助学生梳理他的人际互动模式以及歪曲信念。带学生回顾过去以及现在发现的问题,看他本人是否承认存在这些问题。同时,探究学生手机和游戏成瘾的深层原因,找出源头。
最后,通过心理情绪疏导结合日常行为训练控制,指导学生提高自我觉察、提升行动力的技巧,并让他运用在实际学习中,纠正学生认知,提高学生自控力,改变学生行为。
2、学习能力提升,掌握学习方法。
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逐步提升该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调整学生学习信念认知,增加其学习的自信,为能够正常回学校生活和学习做准备。
3、通过行为训练,解决行为习惯差等问题。
行为训练采取行为主义疗法,包括阳性强化和负性惩罚等方法,强化和塑造良性行为,如对时间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还包括:
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友爱同学,互帮互助
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need-to-insert-img
4、兴趣爱好培养
艺术类课程:音乐/美术/钢琴/吉他/舞蹈/书法/演讲等
体育类课程: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桌球/跑步/跳绳/自由搏击/瑜伽/健身等
益智类课程:棋类/推理/阅读/活动/手工等
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帮助孩子戒除不良的兴趣爱好,使孩子在生活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沿着自己的目标坚强地走下去。
4
后期反馈
离校后两个月反馈,L同学状态稳定,表示自己现在在学习目标,态度,方法以及动力上均不存在问题,已安心返校,认真读书;
和父母能够打开心扉沟通,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
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网络的需求程度有所降低,也能够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自认为对于网络的需求本就不高,只是赖于在家无事可做,现在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有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