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分开始讲市场集中度了:
前面两节的规模效应和马太效应是为这节做铺垫的,规模效应、马太效应、反规模效应是市场集中度的决定性要素。
市场体量可以很大,如果市场集中度不够高的话,也产生不了很大的企业。。。所以不要觉得这个行业很大就立即大规模投入,因为投资人也会看这个行业能不能出大公司,如果是一个大行业小企业的行业,那也会掉到坑里去。
市场集中度一般用CR,例如CR3表示行业里最大的3家的市占率,比如中国电信行业的CR3就是100%,这是方法之一。
另一个判断方法是去讨论最后剩下几个企业,最后剩下的企业的数量要么是1家,要么是2家,要么是3家,要么是7家,要么是无数家。
最后剩下几家,对初期的发展策略非常重要。如果只剩1家的话,就要尽快形成马太效应,当然一般是指数级规模效应的行业才会只剩1家。而大部分的行业都会剩2-3家,所以要尽快冲到领先的2-3家里,因为不仅你知道,投资人也知道,如果你不在最前面的2-3家里,投资人就不会给你投钱了。如果一个行业最后剩2-3家,那在早期要做的是尽快成为领先者,形成正循环,但这里又不宜过度投入,否则会导致投入产出比过低的情况,这些产出过低的投入长期会成为包袱。所以如果你判断这个行业最终剩2家,那么你从一开始的决策就要为这个行业里有2家长期发展而做准备。
房地产这个行业老板之间的关系都很好,互联网行业老板之间关系就差不少,房地产公司有很多很多家,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没有强竞争关系,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和自己同行竞争,最重要的是让你的客户能觉得你是独特的,所以你的差异化就很重要。按迈克波特三战略就是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注,如果行业里有很多家,所以企业经营的关键战略是差异化,如果一个行业里只有2、3家,就很难差异化,在传统行业或许还可以,在互联网就很难,除非你假定你遇到了一个很弱的同行。
社交网络发展过程中投入都是比较小的,只要产品做得好就自然增长,之后规模效应开始起作用就进入了自增长飞轮。团购是要大投入的,在团购最开始千团大战的时候,我们要决定到底什么样的投入是合适的,美团当时的一个策略——我们要确保自己的体量在行业前三,因为行业最后只会剩2、3家。。。
我的理解:
- 市场集中度是结果,是供需特性决定的,是供给侧规模效应和需求侧网络效应的结果
- 马太效应是加速器,是识别了终局之后的选择
- 长期很重要:“那么你从一开始的决策就要为这个行业里有2家长期发展而做准备。 ”
- 房地产是依赖土地的,土地如果集中给到一家房地产企业。。。结果无法想象
-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行业最终真的就2、3家,不是“很难差异化”,可能是根本没有差异化的意义 —— 差异化来自于需求,需求就是同质的
- 还有一点,对于行业选择可能更加重要,就是你的下游的集中度到底是多少,如果集中度较高,你的议价能力就会变得很差 —— 典型的例子就是互联网巨头们,在2C无往不利,但是在这一轮2B的产业互联网,在任何一个行业可能都没发展的如(不切实际的)预期的好
- 为什么呢?一方面当然是2C巨头没有行业know-how
- 以及傲娇的心态,比如“颠覆”、“赋能”、“改造”,最终连小马哥都要说“互联网+”是不对的,应该是“+互联网”
- 有人可能会说,美团、携程、滴滴等,不也是颠覆了餐饮、出行、差旅等么?下游的中小企业大量存在,成为了撬动大商家的砝码,才是颠覆的原因 —— 说颠覆一个集中度相对较高的行业,不是乔布斯、不是马一龙,自己要想一想,冷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