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决策到行动
德鲁克对决策的定义是:决策就是把现在和未来结合起来的行动。这里的决策指的是少数重大的战略性决策。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什么时候应依据原则做决策,什么时候应依据实际的情况需要做决策。他们知道最骗人的决策,是正反两面折中的决策,他们能分辨正反两面的差异。他们知道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最费时的不是决策的本身,而是决策的推行。一项决策如果不能付诸行动,就称不上是真正的决策,最多只是一种良好的意愿。也就是说,有效的决策虽然是以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为基础,但决策的推行却必须尽可能地接近工作层面,必须力求简单,只有包含了行动才能称之为决策。
行动是否有效,它必须符合四个标准:
1、 是否符合顾客的价值;
2、是否能驾驭竞争格局;
3、是否符合行业发展时机;
4、是否符合企业运营能力。
具有很大挑战的是,这四个标准都是动态的,都会发生企业无法预知的变化。但我们必须清醒的是,任何时候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应对企业的当时需要,而是为了创造企业的未来需要。但是行动方案又必须基于当时的外在环境条件来制定。
决策的五个要素:
一、 界定问题; 二、确定边界条件。 三、寻找正确方案。 四、化决策为行动。 五、信息有效反馈。
一、界定四类问题:
1、真正的普遍性问题;表面现象背后存在深层次的真正的原因,这些“真因”必须要找到,问题的真正性质才可能浮现出来。找真因的方法,可对表面现象提出“三个以上为什么?”找到真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2、特殊情况下偶然发生的,但实质还是普遍性问题。在自己企业内部第一次发生,但不代表行业内没有发生过,行业内早有解决方案。提前学习、演练,就可以提前形成应急预案。
3、是真正的例外的特殊事件。通常需要临时决策,此类问题是对企业决策的真正考验。人们会优先选择最优方案,无法做到非常理性的决策。
4、是首次出现的普遍问题。通常是由第三类问题转化而来。
在四类问题中,一、二、四类问题本质上都是普遍性问题,是可以在问题发生后找到真因,形成面对此问题的解决原则,应依据原则做决策。只有第三类问题应依据实际的情况需要做决策。问题界定错误,我们找到的答案可能是错的,也许看起来很完善,但实际上是为错误的问题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二、边界条件具体是什么?
边界条件是指一项决策最低需要或目标是什么?有以下三个角度:
1、产出的收益和风险
2、投入的资源
3、遵循的原则
边界条件:收益
决定最低要达到多少收益?就是边界条件的一种。收益包括了企业所需要贡献的各方面,不单指财务上的,还有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人才成长、客户推荐值。
对于战略性决策来说,由于竞争的激烈,更需要创造力、勇气和独特的技能,收益时间是长期的,收益设定边界条件,能够理性协助决策何时收手。
“最低利润”是企业经营这项大决策的边界条件。收入减去支出,是对利润的一种最大的误解。这里面没有扣除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成本,没有发展需要的成本,企业未来就无法发展和成长。未来成本包括五类:
1、重置经营的成本。
2、系统淘汰的成本。
3、风险准备的成本。
4、不确定性的成本
5、社会兜底的成本。
边界条件:风险
德鲁克认为企业通常面临4种风险。
1、必须接受的风险,它是跟企业的性质一体的。比如,咨询和设计业的风险在于重复作业和不执行。
2、企业承受得起的风险。企业要抓住某个机会,有没有足够的适合抓住这个机会的资金、人才等资源?如果抓不住,对企业来说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未来的人才是否会流失?会拉垮其他业务么?会失去市场地位么?竞争对手会趁机超越公司吗?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是否能承受相应的风险。
3、企业承担不起的风险。当企业成功的抓住并发展了一个成功的机会后,企业发现后劲不足,拥有的资源“喂不饱”这个机会。反而成了大企业的“成熟机会”。比如,沃隆成功的做出了每日坚果这个新品类,但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资源不足,反而被洽洽集团把握住了这个“成熟的机会”。
4、不承受便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风险。比如,在北上广深健身行业出现了24小时,以次计费的便利健身房,金吉鸟健身意识到哪怕它最终是一个做不成功的风险,但是如果企业不去干,其他企业做成功了,会对金吉鸟产生非常大的不利。于是金吉鸟健身快速推出了新品牌酷小鸟。
边界条件:投入
通常需要设定最大投入或者最小投入。企业战略性的战役,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有利于“战略性”的实现。低于投入的边界条件,可能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与其隔靴搔痒还不如一点都不投入,投入正确而且足够,就可能产生成本的效果。
边界条件:规范
1、企业做事的规范、条件、原则。
2、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格。
3、组织设定和遵循的各种价值观。
要维护一个企业持续的正常运转,企业需要一些规范来引导企业的行为,也有利于决策,越是有效的组织,越需要严格的规范来协助决策。
三、如何寻找正确的方案?
行动方案不是上司的执行命令,而是真正问题和边界条件下的清晰要求。
首先,行动方案必须是“正确的”。
“正确的”第一个要求是,此行动方案必须能够应对所界定的真正的问题。比如,降低成本是企业的永恒话题,企业的成本归根结底是由它的价值流决定的,因此集中资源与成果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成本控制办法。企业经营的成果是什么?成果的界定,不在内部而在外部,企业的核心经营成果在于创建认知优势。因此系统的探寻顾客的所见、所思、所相信、所渴望,获得真实的顾客价值,是获得企业经营成果的关键。
“正确的”第二个要求是,行动方案必须能够达到边界条件的要求。最低收益的要求,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要满足投入的最大和最小的要求。
“正确的”第三个要求是,“什么是正确的”比“谁是正确的”更重要,确定“正确的”不仅仅对决策来说是必须的,也是对人们“正直”的考验,也是。在维护组织的精神。
其次,寻找行动方案必须以执行人员为主,在真正的问题和边界条件之下,执行人员被“委以重任”自己寻找行动方案,最贴近他的工作现实,越能激发执行团队积极寻求资源来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方案”。
最后,最终正确的方案一定是有多重方案可供选择的情况才能找到。组织需要接受来自执行人员的不同角度的方案建议,在最后聚焦点的行动方案又必须是统一的。
四、怎么化决策为行动?
“行动四问”的目的是使第三项的“正确的方案”转换为具体的落地行动。
1、谁应该了解这项决策?参与本次行动的所有人都应该了解问题的性质、边界条件和正确方案。参与行动的人,需要已经形成彼此共识的共同语言,比如,基于成果谈工作、基于长处发挥人才等等。信息的传递原则上要接近他们工作的地点。
2、 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不同的方案,对行动的要求也不同,行动必然要跟正确的方案直接相关,行动还跟决策的时机相关,战略性行动还具有特定的战略节奏和打法。
3、谁采取行动?执行团队的负责人至关重要,他要在透彻了解行动方案的基础上,树立坚定的信心。包括问题的性质、边界条件和正确方案。任何行动都不会一帆风顺的,信心不坚定半途中他就会寻找各种方式证明任务是无法完成的。其次,他必须具备任务所需要的主要能力,这种能力又是他的长处相符。同时整个团队的长处应该适合任务的特点,并能确保任务的达成。
4、如何进行才能使执行的人能够做好?首先,要分解工作,制定行动方案。步骤均衡,流程相互衔接,完整的流程才能有完整的产出,工作人员才有整体感,不仅利于理解也能产生成就感。还要明确这个完整流程的方向、标准,并制定例外控制办法,以便成员对工作过程进行把握,实现个人自我管理。其次,要配备最适合的工具包。再次,指挥体系是不是统一和直接的,每个人手里都应该有一份同样的交响乐谱。对于行动方案需要改变团队成员的习惯和态度,就必须明确每个成员的行动责任,保证执行能力可以满足任务要求。
五、行动信息如何反馈?
有效的信息反馈一定要来自行动现场的真实情况。便于及时反思:假设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根本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机遇?是否继续执行决策,还是需要调整方案?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该随着工作的过程自然产出信息。工作信息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员工在工作中进行自我管理,从而加强对工作目标实现的欲望。
有效的信息反馈可以帮助决策团队通过信息,不断地对前四项要素检验。信息反馈检验决策四项内容:
第四项:化决策行动。
1、是否落实到每个人每天的工作中?
2、行动方案设计的各方面是否方便操作?
3、行动人员提出了那些改善要求?
4、团队负责人的信心是否受挫?
5、团队负责人的组织能力是否达标?
6、执行团队是否都理解任务?
7、是否忙的忙,闲的闲,工作分配不均?
第三项:正确的方案
1、采取的方案是否是最合适的?
2、折中方案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越来越侧重于某一方为高权重人士所主张的?
3、原来的首选方案现在是否更合适?
4、执行团队有没有找到当初没有发现的更适合绩效的方案?
第二项:边界条件
1、边界条件是否符合现实情况?
2、是否符合已经变化的竞争态势?
3、资源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粮草不足),是否应当调整边界条件?
第一项:界定问题
1、当时界定问题的性质是否仍然正确?
2、当时只是局部的问题是否已经扩展为全公司的问题?
3、相同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否发生变化,原来的第二原因是否转变为第一原因了?
通过以上的层层检验,我们会发现,信息反馈机制的作用绝不只是用于执行过程中,也不只是工作总结,更不是为了秋后算账。最重要的是检验、改善整个决策,以及提升团队的决策水平。
全部五项要素加起来,组成一个整体之后,就是德鲁克认为的“决策”,而不只是前两个。从界定问题到信息反馈,所有与决策相关的参与人,都在不同要素和不同阶段发挥着自己的长处,参与了决策,而不是我们习惯上认为的领导层决策,下属执行就好。只有这样,每个参与的人才会对这项决策的目标达成共识,在决策过程中对自我有效管理,最终形成企业决策成果。
曾胡子
《有效管理者》德锐教育学习连载
2019年2月22日19:49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