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清清
昨天,受朋友的邀请,我去一家机构讲授了一场亲子沙龙《如何培养自控的孩子》。课程的最后,有一个和家长的交流环节,围绕的是本课程学习的收获和感想。
听完家长们的分享后,我再次真切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导师,真的要自己活的很通透、很明白,活出自己的生命状态,才能更好地传递育儿的理念。
这些父母里面,有几位妈妈说自己之前学过正面管教的课程。有一位爸爸更是坦言,自己学过NLP,也一直在探寻如何更好地育儿,并在家庭中践行。
同时,这位爸爸也分享了自己的困惑:“凌老师课程上讲的这些理念,比如要鼓励孩子、要欣赏孩子,要支持孩子,这些,我们也在做。但是,我发现,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非常容易经不起打击。因为一直被鼓励,被支持,所以只要父母表现出来一丝的不支持,孩子就感到落差很大,从一个很好的状态掉落到一个糟糕的状态。但是,孩子的行为,一定会有偏差的,此时,难道父母就不管不教了吗?”
回想我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也经历了类似的陷阱。我曾经一度很迷茫,很担心自己或家庭的不当言行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从而影响她的健康成长。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自己的观念,调整自己和孩子相处的“度”。
我觉得,育儿中,界限很重要。孩子一定得在一个框架下生活。同时,孩子是避免不了犯错的,当孩子的行为越过了这个框架时,家庭是否允许孩子犯错、是否鼓励孩子改错也很重要。
此外,家长能区分对孩子某个不良行为和对孩子整个人的态度就更重要了。我们不爱的是孩子的某个行为,同时,我们是深爱着孩子这个人的。这点有没有及时传递给孩子?
而怎样才能让孩子从需要被别人鼓励的他信,到真正的自信呢?我们要智慧地协助孩子看到自己好的行为,完成“我是一个如何如何的人”的内化过程。
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精益求精、持续成长的。只要一直在成长,就不用太着急。因为,在这件事情上,慢,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