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拖累全球经济,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其影响之深远,远超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更重要的是,随着疫情的常态化,其也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预期。
低利率逐渐席卷全球,相对高收益金融产品更加稀缺。疫情前,低/零利率还只在北欧和日本,但疫情发生后,为刺激经济增长,各国相继实施宽松货币政策,零利率乃至负利率时代加速到来。就中国市场本身而言,零利率虽然遥远,但低利率长期存在已经成为共识,势必推动整个行业的深层次转型,与此通知,相对高收益的金融产品也将变得更加稀缺。
信用风险加速暴露,保证收益类金融产品“稳健”特性凸显。宏观经济不振,各类资产信用风险都有所提高,暴雷事件时有发生,仅从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来看,一季度信用保证保险赔付支出161亿元,同比增长50%,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趋势。面临各种信用风险事件,尤其是当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都不再“保本”,可以长期保证收益的金融产品其“稳健”特性势必更受追捧。
收入减少,企业、个人现金面临断流风险,亟待扩大现金流来源。据相关测算,目前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约200万个就业岗位。6.2%的经济增速,意味着可带动1100万至1200万的就业人数,但GDP增速一旦下滑甚至负增长,也意味着,就业机会减少,甚至有人失去工作,收入一旦减少,企业、家庭现金流都面临锐减甚至中断的风险。
随着人们逐渐接受“疫情常态化”这一现实,消费者对于保险产品的心理诉求也在悄然生变,在寻求健康风险保障之余,逐渐转向寻求稳定的现金流——相对收益率较高,可以保证收益的储蓄型产品开始受到更多关注,年金险正是其中一种。据悉,在市场嗅觉最为敏锐的银保渠道,年金险长期占据重要地位,即便是在疫情冲击下,也保持了市占率第一的市场地位。
“年金险的本质是高信用保证的优质现金流管理神器。”在他看来,直面后抗疫时代被放大的不确定性,做好持久战准备,人们需要提早构建财务有生力量,建立第二条现金流,建立被动现金流,而年金险,无疑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