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总是让很愉快,一节接一节,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过瘾。闲暇时记录这种感觉,让语文更有趣。
一、学生口中的语文课。
学生如果习惯了老师给出答案,她便逐渐变得不爱思考了,但是自从课件成为我们上课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确实也方便了老师,以前老师要说的,只要一点;弄不准的,再一点;词语解释,批注,中心意思便都可以神奇地出现在了课件上,学生眼巴巴看着,她知道只要她说错一遍,老师肯定会像神仙姐姐一样,神奇得一指,答案便尽收眼底。语文课根本不用动脑筋,0思考的语文课!其实,答案不应该出现在课件里,而是应该出现在学生的口中,语文书的空白处,学习单上,老师的粉笔下。学生就是创造了答案,当我们尊重他们或错误或模糊的“答案”时,学生会真正爱上思考,爱上学习。
二、朗读中的语文课。
“读”仿佛是语文课上一把万能的钥匙,读可以让我们走进童话的世界,读可以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可以让我们看到文章的写作手法,读可以让学生爱上语文。可是,我们往往用“你咋想的?”“为什么这样读?”“这个词什么意思?”“为啥这样写?等等许多许多的问题霸占课堂,霸占学生的思考。有时还要说写没用的话“这个问题我们昨天不是讲过了吗?怎么,忘记了?不应该呀!”“谁不注意听了?”用我们的话语的时间告诉学生谁才是课堂的“老大”。一个老师曾统计我们的课堂,上公开课的老师大概一节课问80多个问题,一般的课可以问到100多条。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一条主线问题就可以了,却弯弯绕绕走了那么多的路,直到下课学生也不清楚我们这节课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云里,雾里。我们要尽量精简我们的语言,让她干净,清晰。留给学生多多去读,“一读解千愁”!各种读,争取一个都不能少!至于有层次,有目标,有效果,我们总可以想到办法的。
三、情境中的语文课。
好的语文课,往往能把我们带到请情境里。情境中看到那个抱着小白兔拼命奔跑的雪孩子,把自己藏起来的雾宝宝,感动于因为纸船和风筝的童话故事,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一同痛苦,一起“乐坏了”!那是怎样一种美妙体验呀!这需要在上课开始我们就用语言渲染,把学生悄悄带进故事,读出悲欢,中间可以进行词语的训练,句子的训练,但是不要时间太长,否则,学生不知不觉脱离情境,教师要在合适的时间,再次用语言巩固情境,他仿佛是个泡泡,我们要小心呵护。我们的声音太大他突然破裂。最后故事结束了,还要走出来,走到现实生活中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美妙的童话,但也有生活中的影子,你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吗?
四、面向每一个孩子的语文课。
是读的,我们先让所有学生读一读,说的,让每个孩子说一说,我们可能叫不到他们,但是,他们至少锻炼了。小组合作,不管是两个人还是四个人的小组合作,都是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最佳途径。但是,我们往往喜欢展示自己的才华,问了一个问题,有的孩子可能还没听清你问的是什么,你都已经叫起来一个孩子,回答完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的班级勇敢走出了第一步,把小组桌子对在一起,如果教学设计不是以小组小组方式设计,我们便在“穿新鞋”,却走的老路。至于小组如何合作,那就看我们到底是不是相信这个。否则,你一定会有办法让“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有趣的语文课!